十二指肠溃疡有疼痛节律性(空腹痛、进食缓解、周期性发作)、其他症状(反酸、嗳气等)及体征表现,辅助检查有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需与胃溃疡、胃癌、卓-艾综合征鉴别,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女性有不同特点。
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多为空腹痛,常在空腹时(如饥饿时、夜间)发作,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进食后可缓解。一般来说,疼痛在进食后0.5-3小时开始出现,如不进食则持续至下次进餐,这是因为空腹时胃酸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进食后胃酸被食物中和,疼痛得以缓解。例如,有研究发现约6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具有这种空腹痛、进食缓解的节律性疼痛特点。
周期性: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呈现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发作期可为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长短不一。季节变化常是诱发因素,秋冬和冬春之交是该病的高发季节,这可能与气温变化影响胃肠道功能以及胃酸分泌调节有关。
其他症状
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嗳气是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的现象;恶心、呕吐多在溃疡活动期出现,当溃疡导致幽门痉挛时,呕吐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呕吐物多为宿食。
体征表现
在缓解期通常无明显体征,当溃疡活动期并发穿孔等并发症时,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若发生大量出血,可能出现贫血貌,如面色苍白、口唇甲床苍白等,还可能有脉搏细速等表现。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
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能发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内镜下十二指肠溃疡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覆有灰白色或黄白色苔膜,周围黏膜充血、水肿。通过胃镜检查还可以同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例如,胃镜检查对于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以上。
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碳-13和碳-14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原理是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可分解尿素,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尿素的分解产物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好,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在胃镜检查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方法可以在诊断溃疡的同时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X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有重要价值;间接征象有局部压痛、十二指肠球部激惹、球部畸形等,但间接征象不如胃镜检查直接准确。例如,当十二指肠球部出现畸形时,高度提示十二指肠溃疡的可能,但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胃溃疡
胃溃疡的疼痛节律与十二指肠溃疡不同,多为进食后疼痛,疼痛在进食后0.5-1小时出现,1-2小时后逐渐缓解,具有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而十二指肠溃疡是空腹疼痛、进食缓解。此外,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区分两者,胃溃疡的溃疡多位于胃角、胃窦等部位,形态、大小等与十二指肠溃疡也有一定差异。
胃癌
胃癌也可出现类似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症状,但胃癌的疼痛无明显节律性,病情进展较快,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是鉴别胃癌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键手段,胃癌在胃镜下可见溃疡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周围黏膜皱襞中断等,病理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
卓-艾综合征
又称胃泌素瘤,是胰腺非β细胞瘤分泌大量胃泌素所致。患者胃酸分泌极度增多,导致多发性、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可发生在不典型部位(如球后、空肠上段等)。除了有十二指肠溃疡的一般表现外,还常伴有腹泻等症状。通过测定血清胃泌素水平、做促胰液素刺激试验等可帮助鉴别,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十二指肠溃疡时,疼痛节律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出血、穿孔等风险相对增加,应更加重视胃镜等检查的应用。儿童患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但也可出现腹痛等症状,需要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的不适。女性在不同生理时期,如经期、孕期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在鉴别诊断时需考虑这些因素对症状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