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有红细胞,存在潜在出血情况,分生理性(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原因,需通过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尿液红细胞形态分析等检查,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综合诊断,不同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可能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尿潜血(+)。例如,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后进行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尿潜血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受到一定程度的震动,使得少量红细胞从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对于健康人群,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间后再次复查,尿潜血可能会转为阴性。
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这种情况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留取尿液的时间,尽量避开生理期,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病理性因素
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都可能出现尿潜血(+)。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等有关,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常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程较长,病情迁延,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尿潜血阳性以及肾功能逐渐减退等表现。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损伤泌尿系统的黏膜,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引起尿潜血(+)。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肾区疼痛、腹痛、尿频、尿急等症状。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肿瘤组织生长不规则,容易发生坏死、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通常还会伴有排尿习惯改变、排尿困难、消瘦等其他症状。
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身体容易出血,也可能出现尿潜血(+)。患者除了尿潜血阳性外,还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的表现。
感染性疾病: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肾盂肾炎等,炎症刺激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红细胞渗出,引起尿潜血(+)。患者常伴有发热、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进一步检查项目
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结石、肿瘤、囊肿等结构性病变。例如,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看到肾脏、输尿管、膀胱内是否有异常回声,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结石或肿瘤等情况。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如果尿潜血(+)是由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引起,肾功能检查可能会出现异常,如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
尿液红细胞形态分析:通过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判断红细胞是来自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如果是肾小球源性红细胞,通常提示肾小球病变;如果是非肾小球源性红细胞,则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原因引起。
诊断流程
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泌尿系统疾病史、家族史、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女性是否处于生理期等情况。
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相关部位,如肾区是否有压痛、叩击痛等。
再结合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等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尿潜血(+)的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不同人群尿潜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时,需要特别注意。例如,儿童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如链球菌感染后容易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儿童在留取尿液标本时需要特别注意规范操作,避免标本污染等情况影响检查结果。
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时出现尿潜血(+)是常见的生理性情况,此时需要告知医生生理期情况,在非生理期再次复查尿常规。如果是非生理期出现尿潜血(+),需要考虑泌尿系统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加重病情。
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时,更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可能。因为老年人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需要进一步进行泌尿系统超声、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以排除肿瘤等严重疾病。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