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引起,病理改变局限,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无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诊断靠口腔检查,治疗简单,对全身健康影响相对较小;牙周炎是累及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病,由牙龈炎扩展而来,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诊断需牙周探诊和X线检查,治疗复杂且需长期维护,被认为是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一、定义与病理进程
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引起,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龈,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其病理改变主要局限在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内,炎症未波及深部的牙周组织,如牙槽骨等。例如,菌斑微生物黏附在牙面,刺激牙龈组织,使其出现红肿、易出血等表现,但牙周支持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等)尚未受到破坏。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病理进程是由牙龈炎症进一步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而来,不仅累及牙龈,还会破坏牙周膜、牙槽骨等支持结构,导致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例如,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持续存在,逐渐破坏牙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临床表现差异
牙龈表现
牙龈炎:牙龈通常表现为红肿,颜色呈鲜红或暗红,质地松软,点彩消失,轻触或刷牙时易出血,出血多可自行止住,一般无牙周袋形成,也无牙槽骨吸收等情况。比如,青少年牙龈炎患者常因口腔卫生不佳,出现牙龈明显红肿且易出血的现象。
牙周炎:牙龈也会有红肿等炎症表现,但同时存在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可探及牙周袋,且有牙周袋内的炎性渗出物。另外,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牙槽骨吸收,进而导致牙齿不同程度的松动。例如,中老年人牙周炎患者可能出现多个牙齿的牙周袋形成和牙齿松动,影响咀嚼功能。
牙槽骨与牙齿松动情况
牙龈炎:牙槽骨无吸收,牙齿稳固,一般不会出现牙齿松动现象。
牙周炎:有牙槽骨吸收,随着牙槽骨吸收程度加重,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丧失,牙齿松动度逐渐增加,严重时牙齿可自行脱落或需要拔除。
三、诊断方法区别
牙龈炎:主要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质地、形态等,结合探诊出血等情况进行诊断,一般X线检查无牙槽骨吸收的表现。例如,探诊牙龈时出血明显,但牙周膜间隙、牙槽骨高度等在X线片上无异常。
牙周炎:除了口腔检查牙龈的情况外,还需要进行牙周探诊,测量牙周袋深度,并且通过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来观察牙槽骨吸收的程度、范围等。例如,X线片可显示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如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等,这是诊断牙周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治疗原则不同
牙龈炎:治疗相对简单,主要是去除病因,通过口腔清洁措施,如指导患者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清除牙菌斑,必要时可进行洁治术(洗牙),去除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一般经过治疗后牙龈炎症可消退,恢复健康。例如,通过规范的口腔清洁和洁治后,多数牙龈炎患者的牙龈红肿、出血等症状可明显改善。
牙周炎:治疗较为复杂,首先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如洁治、刮治等彻底清除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物,控制牙龈炎症。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深部的菌斑、牙结石,并修整牙槽骨等。对于牙齿松动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松牙固定等治疗。而且牙周炎患者需要长期的口腔维护和定期复查,因为病情容易复发,需要持续控制菌斑等刺激因素。例如,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经过基础治疗后,还需要根据恢复情况考虑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并且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复诊。
五、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差异
牙龈炎:一般对全身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牙龈炎长期不愈,局部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但通常不会直接导致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不过,严重的牙龈炎可能会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使局部炎症加重,但总体而言对全身健康的危害不如牙周炎显著。
牙周炎:牙周炎被认为是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等)、糖尿病等。因为牙周袋内的细菌及其毒素等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血糖代谢等。例如,患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往往比没有牙周炎的糖尿病患者更困难,而积极治疗牙周炎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于孕妇来说,中重度牙周炎还可能增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这是因为牙周炎产生的炎症因子等可能影响妊娠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