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饮食因素(食用不洁食物、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及其他因素(过敏因素、气候变化因素)。感染因素中细菌通过被污染食物水等途径,病毒可致婴幼儿及人群感染;饮食因素里不洁食物含多种污染情况,暴饮暴食或刺激食物影响肠道;其他因素中过敏食物引发免疫反应致肠炎,气候变化影响肠道功能易致肠炎。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大肠杆菌:是引起急性肠炎较为常见的细菌之一。通常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人体。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未煮熟的肉类、变质的蔬菜等。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因接触被大肠杆菌污染的物品而感染。成人如果食用了不洁净的食物,也可能感染大肠杆菌引发急性肠炎。
沙门氏菌:多存在于被感染的动物(如家禽、家畜)的肉、蛋、奶及其制品中。人食用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这些食物后,就可能引发急性肠炎。比如,食用了未彻底煮熟的被沙门氏菌感染的鸡肉,就可能导致肠道感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志贺氏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志贺氏菌污染的手、食物、水源等都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儿童在集体生活环境中,如幼儿园等,由于人员密集,卫生防护不到位,容易发生志贺氏菌的传播,从而引发急性肠炎。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特点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可在托幼机构、医院等场所引起暴发流行。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常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每天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同时可能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这是因为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诺如病毒,但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到影响。感染诺如病毒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病程较短,但传播速度快,容易在学校、家庭、医疗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
二、饮食因素
(一)食用不洁食物
1.食物污染情况
食物在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中受到污染。例如,蔬菜在种植过程中使用了被污染的肥料或水源,可能残留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肉类在养殖过程中被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加工过程中如果卫生条件不达标,就会导致食物被污染。当人们食用了这些不洁食物后,肠道就会受到刺激,引发急性肠炎。比如,食用了被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后,农药会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的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暴饮暴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
1.对肠道的影响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胃肠道需要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过多的食物超出了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肠炎。例如,一次性摄入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如大量油炸食品,会使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引发腹痛、腹胀、腹泻等急性肠炎症状。
食用刺激性食物:过冷、过热、过于辛辣的食物都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过冷的食物会使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的消化功能;过热的食物会烫伤肠道黏膜;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引发急性肠炎。比如,冬季大量食用冰镇饮料,或者夏季食用过多辛辣的火锅等,都可能引起肠道的急性炎症反应。
三、其他因素
(一)过敏因素
1.过敏引发肠炎的机制
某些人可能对特定的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等。当食用了过敏食物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过敏原,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会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出现急性肠炎的症状,如腹痛、腹泻、皮疹等。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儿童,饮用牛奶后可能很快出现腹泻、呕吐等急性肠炎表现,这是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作为过敏原,激发了肠道的过敏炎症反应。
(二)气候变化因素
1.对肠道的影响
气温的骤变可能影响人体的胃肠道功能。在寒冷的天气里,人体为了保持体温,外周血管收缩,肠道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肠道的蠕动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引发肠道的功能紊乱。而在炎热的天气里,食物容易变质,细菌繁殖速度加快,食用了变质食物后就容易导致急性肠炎。例如,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一些体质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和儿童,就更容易因气候变化而患上急性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