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疫苗有类毒素疫苗和重组疫苗等种类,接种前要评估健康状况,接种地点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方式是肌内注射,接种后要留观、护理局部并按程序后续接种,受伤后要据伤口情况、既往接种史等决定是否补种及是否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一、破伤风疫苗的种类及适用情况
(一)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1.吸附破伤风疫苗
适用于预防破伤风。一般基础免疫需注射3次,儿童出生后3足月开始免疫,第1、2针间隔4-8周,第2、3针间隔6-12个月,以后每10年加强注射1次。对于有受伤风险的人群,如从事特殊职业(建筑工人、矿工等)经常有皮肤破损风险者,也需按程序接种加强针。
对于婴儿,从出生后2-6个月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及破伤风类毒素),基础免疫为3针,各针间隔4-6周,1.5-2岁时加强注射第4针,7岁时再用吸附精制白破二联类毒素加强免疫1针。
2.重组破伤风疫苗
相比传统疫苗,具有更精准的抗原成分等优势。适用于破伤风易感人群,接种程序可能因疫苗不同而有差异,一般也遵循基础免疫加加强免疫的原则。比如某些新型重组破伤风疫苗,基础免疫可能为2针,间隔一定时间后加强。
二、接种前准备
(一)健康状况评估
1.一般人群
在接种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若有发热、急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应暂缓接种,待疾病痊愈后再接种。因为发热时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接种疫苗可能影响免疫效果,还可能加重发热等症状。
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要明确对何种物质过敏,若对破伤风类毒素过敏,则不能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可以考虑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制剂。
2.特殊人群
孕妇:孕期接种破伤风疫苗需谨慎,一般来说,在孕期有受伤风险且符合接种指征时,可以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但要充分评估利弊,因为孕期接种疫苗可能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需由医生权衡后决定。
儿童:要了解儿童近期的生长发育情况、既往接种疫苗后的反应等。比如有惊厥史的儿童,接种破伤风疫苗后需密切观察是否有惊厥复发等情况,因为部分儿童可能对疫苗接种有特殊的反应风险。
三、接种地点与方式
(一)接种地点
一般可以在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等进行接种。这些机构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够提供规范的接种服务,并在接种后对受种者进行观察,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二)接种方式
1.肌内注射
破伤风类毒素疫苗通常采用肌内注射的方式,一般选择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儿童的话,也可以选择大腿前外侧肌注射。注射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接种安全。
对于成人,肌内注射的部位准确找到后,以适当的进针角度和深度进行注射,一般进针深度约为2-3厘米。
四、接种后注意事项
(一)留观
接种后需在接种地点留观30分钟,以便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够及时处理。在留观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二)局部护理
接种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一般接种后24小时内尽量不要洗澡。如果接种部位出现轻微红肿、疼痛等,属于正常的局部反应,通常1-2天会自行缓解。但如果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三)后续接种安排
按照疫苗的接种程序,按时完成后续的加强接种。比如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要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完成加强针的接种,以确保体内维持有效的抗体水平,持续预防破伤风。
五、受伤后破伤风疫苗的补种情况
(一)伤口情况评估
当发生较深的伤口、被泥土、铁锈等污染的伤口时,需要考虑破伤风疫苗的补种。首先要对伤口进行评估,判断伤口的污染程度和深度。如果伤口较深且污染严重,即使既往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也可能需要补种。
(二)既往接种史的参考
如果既往按照程序完成了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全程接种,一般在受伤后如果是小而表浅的伤口,可能不需要补种破伤风疫苗;但如果是较深、污染严重的伤口,需要根据上次接种时间来决定。一般来说,全程免疫后3-5年内受伤,加强注射1针即可;超过5年者,需全程免疫。如果既往没有完成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全程接种,则需要按照免疫程序补种。
(三)被动免疫制剂的使用
对于受伤后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疫苗或接种史不详,伤口又深又脏或污染严重的情况,除了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外,还可能需要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制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一般是肌内注射,不需要做皮试,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