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生尿道炎与病原体感染、尿道局部因素、机体免疫力低下、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可通过尿常规等检查诊断,需通过保持卫生、充足饮水等预防,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需特殊应对。
病原体感染:
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更容易被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例如,性生活时容易将外阴及阴道内的细菌带入尿道引发感染,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性生活较频繁,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不洁性行为可能导致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引起尿道炎,这类感染在性活跃人群中较为常见,男女均可发病,且易反复发作。
尿道局部因素:
尿道梗阻:如尿道结石、狭窄等,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细菌容易在尿道内繁殖,从而引发尿道炎且不易治愈,反复发生。例如尿道结石患者,结石阻塞尿道,尿液淤积,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尿道损伤:外界暴力损伤、医源性操作(如尿道器械检查)等导致尿道黏膜受损,防御功能降低,细菌容易侵入引发炎症,如果损伤后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复或护理不当,就容易反复发生尿道炎。
机体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机体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尿道炎,且病情容易反复。例如,高血糖环境适合细菌生存,同时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受影响,对感染的抵御能力下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被抑制,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反复发生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
不良生活方式:
饮水过少:饮水少会导致尿液冲刷尿道的作用减弱,细菌容易在尿道内停留繁殖,增加尿道炎发生的风险。比如长时间工作、学习时忽视饮水,尿液浓缩,更易引发感染。
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女性,不注意外阴清洁,大便后由肛门向尿道方向擦拭,容易将粪便中的细菌带到尿道引起感染。男性如果不注意包皮局部清洁,包皮垢堆积也容易引发尿道炎,且反复感染。
尿道炎的表现及相关检查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是尿道炎常见的典型症状,患者排尿时尿道有灼热感、刺痛感,频繁产生尿意,每次尿量不多。部分患者尿道口可有少量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女性尿道炎患者症状可能相对男性更明显,且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特点,容易出现反复感染后慢性尿道炎的情况,表现为尿道不适、瘙痒等。儿童尿道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布有异味等,需家长留意。
相关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有时可见红细胞,尿蛋白可呈弱阳性等。通过尿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炎症。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对于反复发生的尿道炎,进行尿细菌学检查有助于针对性选择抗生素治疗。例如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尿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如果有尿道分泌物,进行涂片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时可在涂片中观察到相应的病原体形态,培养则能更准确鉴定病原体种类。
尿道炎的预防及应对建议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
女性: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尤其是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大便后应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细菌带到尿道。
男性:要注意包皮局部清洁,定期清洗包皮垢,包皮过长者可考虑适时进行包皮环切术,减少尿道炎发生风险。
充足饮水:每日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一般建议不少于1500-2000毫升,通过增加排尿量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道停留的机会。
避免不洁性行为:性生活时注意卫生,使用安全套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风险,减少尿道炎发生。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包括尿道炎的发生几率;对于尿道梗阻性疾病,如尿道结石、狭窄等,要及时就医治疗,解除梗阻因素。
应对建议:
一旦出现尿道炎相关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于反复发生的尿道炎患者,要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规范治疗,足够疗程用药,避免症状稍有缓解就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儿童发生尿道炎时,家长要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儿童尿道炎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发育等;妊娠期女性发生尿道炎要谨慎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因为妊娠期女性生理变化会增加尿道炎发生风险,且不当用药可能影响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