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成因多样,涵盖泌尿系统疾病(如各类型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副作用可致血尿)及其他因素(剧烈运动、外伤等),不同成因下血尿的发病情况、性别差异、血尿特点等各有不同。
一、泌尿系统疾病相关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情况与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
血尿特点:多为无痛性全程血尿,可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肾小球肾炎导致血尿的机制主要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障碍,使得红细胞漏出。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在前驱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同时可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2.尿路感染
发病情况与性别: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育龄女性。这与女性尿道短、直且靠近肛门,容易被细菌污染有关。
血尿特点: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血尿可为终末血尿,也可为全程血尿。尿路感染时,细菌侵袭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引起红细胞渗出。例如,急性膀胱炎时,除了有明显的膀胱刺激征外,尿液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等。
3.泌尿系统结石
发病情况与年龄性别:可见于各个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结石的形成与代谢、饮食、尿路梗阻等多种因素有关。
血尿特点:多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常伴有肾绞痛,疼痛性质剧烈,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泌尿系统结石引起血尿的原因是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例如,肾结石在活动时可损伤肾盂、输尿管黏膜,引起血尿,同时出现腰腹部剧烈疼痛。
4.泌尿系统肿瘤
发病情况与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泌尿系统肿瘤相对多见。例如,膀胱癌多见于50-70岁男性。
血尿特点: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呈间歇性发作。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容易出血,从而导致血尿。如膀胱癌患者常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全程血尿,随着病情进展,可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
1.血液系统疾病
发病情况与年龄性别:不同血液系统疾病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而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血尿特点:血液系统疾病导致血尿是因为凝血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也可伴有泌尿系统出血导致血尿。同时还可伴有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情况与年龄性别: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女性。
血尿特点:可出现血尿,同时伴有多系统受累表现,如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血尿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等泌尿系统组织,引起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等结构,导致红细胞漏出。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脏损害表现。
三、药物因素相关
1.药物副作用
常见药物及作用机制:某些药物可导致血尿,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损伤尿路黏膜细胞,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血尿。不同药物导致血尿的机制有所不同,环磷酰胺主要是通过代谢产物对尿路黏膜的毒性作用引起出血。
用药人群及注意事项:使用可能导致血尿的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尿液情况。对于有肾脏基础疾病或过敏体质的患者,使用这类药物时更应谨慎,因为他们发生血尿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使用环磷酰胺等药物时,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血尿。
四、其他因素相关
1.剧烈运动
发生情况与人群:多见于平时缺乏运动,突然进行大量剧烈运动的人群,如长跑爱好者突然进行长距离奔跑后。
血尿特点:一般为镜下血尿,休息后可缓解。剧烈运动导致血尿的机制可能是肾脏受到震动、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暂时受损,红细胞漏出。例如,长时间跑步后,肾脏受到反复的震荡,引起肾小球轻微损伤,出现血尿,但一般休息1-2天可自行恢复。
2.外伤
受伤情况与表现: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导致泌尿系统组织损伤,如肾挫伤、膀胱破裂等,从而引起血尿。例如,腰部外伤后,患者可能出现肉眼血尿,同时伴有腰部疼痛、压痛等表现,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等)明确损伤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