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是遗传性肾脏疾病,分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多囊肾病,前者与PKD1等基因突变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囊肿破坏肾结构功能,后者与PKHD1基因异常有关;肾囊肿多为单纯性,与肾小管憩室发展有关。多囊肾囊肿数量多、破坏肾结构严重,肾囊肿一般为单个或少数、影响小。多囊肾早期无症状,随囊肿增大出现多种症状,肾囊肿多数无症状;多囊肾靠影像学及基因检测诊断,肾囊肿靠超声等诊断;多囊肾对症治疗延缓肾衰,终末期可透析或移植,儿童型多囊肾多学科协作治疗,肾囊肿小无症状定期随访,大或有症状可穿刺硬化或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治疗有别。
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PKD1和PKD2等基因的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进而形成多个囊肿并逐渐增大,破坏肾脏结构和功能。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相对少见,与PKHD1基因异常有关,多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病。
年龄方面,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多见于30-50岁人群,但也有儿童期发病的情况;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高盐饮食、吸烟等可能会加重病情进展;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
肾囊肿
多为单纯性肾囊肿,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肾小管憩室发展有关。单纯性肾囊肿是肾脏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是单个或多个圆形的囊腔,内含清亮液体,一般不会引起肾脏结构和功能的严重破坏,除非囊肿较大压迫周围肾组织。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对单纯性肾囊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存在一些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一般无明显家族遗传倾向。
囊肿特点
多囊肾
囊肿数量多,双侧肾脏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进行性增大,可从数毫米到数厘米甚至更大。
对肾脏结构破坏严重,会逐渐挤压正常肾组织,导致肾脏体积增大,正常肾实质减少,肾功能逐渐减退。
肾囊肿
单纯性肾囊肿一般为单个或少数几个囊肿,体积相对较小,多在2-5厘米左右,也有部分较小的囊肿可能不足1厘米。
对肾脏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除非囊肿特别大压迫周围组织,一般不会明显影响肾功能。
临床表现
多囊肾
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出现腰部胀痛、腹部肿块等表现,还可能出现血尿、高血压等症状,后期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乏力、水肿、贫血、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儿童期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肝脾肿大等表现,因为该病常同时累及肝脏和肾脏。
肾囊肿
多数单纯性肾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超声检查时发现。当囊肿较大压迫肾盂、肾盏时,可能出现腰部隐痛、血尿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肾功能不全相关的严重表现,除非囊肿非常巨大。
诊断方法
多囊肾
影像学检查是主要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可发现双肾布满囊肿,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囊肿的分布、大小及肾脏结构改变,基因检测可用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早期诊断和家族遗传咨询,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的患者。
年龄方面,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或青少年,就需要进行相关筛查;性别无特殊影响;生活方式不影响诊断,但家族遗传病史是重要的风险因素。
肾囊肿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诊断方法,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等。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肾囊肿,可能需要结合CT检查进一步鉴别囊肿的性质,单纯性肾囊肿一般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液性暗区。
治疗原则
多囊肾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延缓肾功能进展。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常用ACEI/ARB类药物等)、缓解疼痛、防治尿路感染等。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
儿童期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治疗较为复杂,需要多学科协作,针对呼吸、肝脏等多器官受累情况进行相应治疗,肾移植是一种可能的治疗手段,但需要考虑患儿的整体状况和移植后的长期预后。
肾囊肿
对于较小的无症状肾囊肿,一般定期随访超声检查,观察囊肿变化。当囊肿较大(直径>5厘米)出现压迫症状或怀疑囊肿恶变时,可考虑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硬化治疗或手术治疗。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成年患者根据囊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