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是涉及上、下尿路的感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上行、血行、淋巴道感染,临床表现有膀胱炎和肾盂肾炎的不同症状,实验室检查有尿液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和X线静脉肾盂造影,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尿液及细菌学检查,需与尿道综合征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儿童用药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急性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涉及上尿路(肾盂肾炎等)和下尿路(膀胱炎等),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少数为真菌、衣原体、支原体及病毒等。
二、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途径:
上行感染: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急性尿路感染是由细菌沿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乃至肾盂引起感染。例如女性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更容易从尿道外口侵入并上行感染。
血行感染:较少见,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极低或原有严重尿路梗阻时,细菌由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时细菌可随血流到达肾脏引发肾盂肾炎。
淋巴道感染:更少见,盆腔和肛周的淋巴管与肾周围的淋巴管有交通支,当盆腔炎症、阑尾炎等时,细菌可从淋巴道感染肾脏。
三、临床表现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耻骨上膀胱区疼痛或不适,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但儿童膀胱炎可能全身症状相对明显,可出现发热、哭闹不安等。女性患者更为常见此类下尿路感染表现,与女性生理结构特点相关。
肾盂肾炎:
全身症状:多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儿童肾盂肾炎时全身症状可能更突出,可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表现。
局部症状: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有腰痛或肾区不适,肋脊角有压痛和(或)叩击痛。
四、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
尿常规:尿白细胞增多,如发现白细胞管型,有助于肾盂肾炎的诊断;尿红细胞也可增多,少数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尿蛋白可呈弱阳性。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CFU/ml,如临床上无症状,则要求两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且为同一菌种;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则可确诊。
血液检查:
血常规:急性肾盂肾炎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慢性肾盂肾炎活动期可出现轻度贫血。
血沉:部分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沉可增快。
五、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了解肾脏大小、形态、有无结石、积水、囊肿等,有助于发现尿路梗阻等情况,对急性尿路感染的病因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儿童,因为儿童进行X线等检查可能涉及辐射风险,超声检查相对更安全。
X线静脉肾盂造影: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尿路感染或拟诊为肾盂肾炎的患者,可了解肾脏形态、功能及有无尿路畸形、结石等,有助于发现慢性肾盂肾炎的征象,如肾盏变形、缩窄等,但该检查有一定辐射性,需谨慎选择。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尿液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等可明确诊断。如女性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伴耻骨上膀胱区不适,尿液检查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阳性即可诊断为急性膀胱炎;如出现发热、寒战、腰痛伴膀胱刺激症状,结合尿液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等可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
鉴别诊断:需与尿道综合征、肾结核、肾小球肾炎等疾病相鉴别。尿道综合征有尿频、尿急、尿痛,但多次尿液检查及细菌学检查均无异常;肾结核常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尿液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肾小球肾炎多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与急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区别。
七、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为主,提及药物仅说名称)
一般治疗:急性期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路的停留。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促进尿液排出,这有助于缓解症状和促进病情恢复。
对症治疗:对于膀胱刺激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缓解症状。儿童使用药物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方式缓解症状。
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但在培养结果回报前可根据经验选用抗菌药物,如急性膀胱炎可选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菌素类等药物;急性肾盂肾炎多选用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但儿童使用抗菌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因为可能影响软骨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