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积液与疝气在定义、成因、临床表现、检查鉴别、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儿积液常见鞘膜积液,与鞘状突未闭合有关,表现为阴囊等囊性肿块,多可观察或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多为腹股沟疝,因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及腹内压增高致脏器突出,有可复性包块,嵌顿时有危险,多需手术治疗,且不同年龄、性别小儿及生活方式对其有影响。
一、定义与成因
1.小儿积液
定义:小儿积液通常指体腔内异常的液体积聚,常见的有鞘膜积液等。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
成因:多与鞘状突未闭合有关,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鞘状突的闭合异常可导致腹腔内液体经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鞘膜腔,从而形成积液。例如,先天性鞘状突闭合不全,使得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相通,液体不断积聚。
2.小儿疝气
定义:小儿疝气主要是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
成因:腹股沟区存在先天性的解剖薄弱区,即鞘状突在出生后未完全闭合,当小儿腹内压增高时,如哭闹、便秘等情况,腹腔内的肠管等脏器就会通过薄弱区突出到皮下,形成疝气。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小儿积液
外观表现:一般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的囊性肿块,肿块边界清楚,质地柔软,有囊性感。例如鞘膜积液,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有一定变化,平卧时可能缩小或消失,但站立、行走或咳嗽时可增大。
症状特点:通常没有明显的疼痛等不适症状,除非积液量突然增多,可能会有局部的坠胀感,但一般对小儿的进食、活动等影响较小。
2.小儿疝气
外观表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可出现可复性的包块,包块在小儿哭闹、站立、活动时明显突出,呈椭圆形或梨形,而平卧或用手按压时可回纳腹腔。例如腹股沟斜疝,包块突出时用手推送可逐渐回纳到腹腔内。
症状特点:当疝气发生嵌顿(包块不能回纳)时,会出现局部疼痛、哭闹不止、包块紧张发硬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道等脏器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三、超声等检查鉴别
1.超声检查表现
小儿积液:超声下可清晰看到鞘膜腔内的液性暗区,能够明确积液的范围、积液量等情况,液性暗区边界清晰,内部透声良好。
小儿疝气: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有肠管等脏器的回声,当疝气回纳时,肠管等脏器可回到腹腔内,而在腹内压增高时又可突出到相应部位,可直观看到疝内容物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不同
1.小儿积液
保守治疗:对于一岁以内的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先采取保守观察,因为部分小儿随着生长发育,鞘状突可能会逐渐闭合,积液也会自行吸收。
手术治疗:如果鞘膜积液超过一岁仍未吸收,或者积液量较大,影响小儿的生活,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将未闭合的鞘状突结扎,阻断腹腔与鞘膜腔的通道,使积液不再积聚。
2.小儿疝气
保守治疗:一岁以内的小儿疝气也有一定的自行愈合可能,但需要密切观察,尽量避免小儿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
手术治疗:对于一岁以上的疝气或者疝气发生嵌顿的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也是采取疝囊高位结扎术,将疝囊颈部结扎,防止疝内容物再次突出。
五、特殊人群考虑
1.年龄因素
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无论是积液还是疝气,在诊断和处理上都需要更加谨慎。由于小儿年龄小,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例如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要确保检查过程轻柔,避免对小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在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尽量减少手术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随着小儿年龄增长,对于一岁以上仍未自愈的积液和疝气,手术治疗的必要性逐渐增加,但手术操作要充分考虑小儿的身体耐受等情况。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女小儿在积液和疝气的发生概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具体的诊断和治疗上,主要依据病情本身,而不是单纯根据性别。不过在临床观察中,腹股沟疝在男性小儿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男性胎儿鞘状突闭合相对较晚等因素有关,但这并不影响具体的鉴别和治疗原则的实施。
3.生活方式影响
小儿的生活方式对积液和疝气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影响。例如,过度哭闹会增加腹内压,可能会加重疝气或导致积液情况的变化。所以要尽量安抚小儿情绪,减少剧烈哭闹;保持小儿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引起腹内压增高,这对于预防和控制积液和疝气的病情有重要意义。
对于已经诊断为积液或疝气的小儿,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等增加腹内压的活动,以减少病情加重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