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尿结石后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症状观察、复诊等方面进行护理。饮食要增加水分摄入、调整结构;休息要保证充足,活动要适当且避免剧烈;要密切观察血尿、疼痛等症状;还要按建议定期复诊。
一、饮食方面
1.增加水分摄入
碎尿结石后应大量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需保持在2000-3000毫升左右。对于儿童来说,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水量,以增加尿量,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有助于小的结石碎片排出体外。例如,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每公斤体重每天需摄入100-150毫升的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的饮水量标准。充足的水分摄入还可以降低尿液中结石相关物质的浓度,减少结石复发的风险。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饮水量,避免因过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2.饮食结构调整
饮食应均衡,减少高嘌呤、高草酸、高钙食物的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过多食用会使尿酸升高,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高草酸食物包括菠菜、苋菜等,应适量食用;高钙食物如牛奶等,并非完全不能吃,而是要注意合理搭配,可选择在非空腹时少量饮用。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饮食调整也有差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整,避免因过度限制某类食物而影响正常生长。比如儿童可以适当摄入富含钙的食物,但要注意与含草酸食物的间隔食用时间等。
二、休息与活动方面
1.休息
碎尿结石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成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则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婴幼儿可能每天需睡眠12-16小时,学龄前儿童11-13小时,学龄儿童10-12小时。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恢复,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对结石碎片排出过程的调节。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休息时要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以稳定血压,有利于身体整体状况的恢复,促进结石碎片的排出。
2.活动
适当的活动有助于结石碎片排出,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散步等。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可以陪伴其进行适量的户外散步等活动,但要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或过于劳累的情况下活动。一般成人每次散步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
对于老年人,活动要更加谨慎,可选择在平坦的路面上缓慢行走,每次行走时间不宜过长,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同时,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因为老年人骨骼相对脆弱,摔倒可能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也不利于结石碎片的排出过程。
三、症状观察方面
1.血尿情况观察
碎尿结石后可能会出现血尿情况,要密切观察血尿的颜色、程度等。如果血尿颜色较深,如呈鲜红色且伴有较多血块,或者血尿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其尿液的颜色变化,因为儿童表达可能不够准确,一旦发现尿液颜色异常要引起重视。例如,发现儿童尿液颜色明显发红,要及时带其就医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结石碎片排出过程中对尿路黏膜的损伤等情况。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血尿时更要谨慎,因为这类人群止血能力较差,血尿情况可能提示更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评估和处理。
2.疼痛情况观察
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肾绞痛等疼痛症状。如果出现腰部或腹部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严重,难以忍受,可能提示结石碎片在尿路中移动,引起尿路梗阻等情况。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达疼痛的方式可能不同,家长要留意儿童是否有哭闹不止、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这可能提示存在疼痛不适。例如,儿童突然出现哭闹,且疼痛部位指向腰部或腹部,要考虑可能与碎尿结石后结石碎片移动有关,需及时就医。
对于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太典型,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身体状态和行为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四、复诊方面
1.定期复诊
碎尿结石后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诊,一般可能需要在碎结石后的1-2周内进行首次复诊,之后根据恢复情况确定复诊间隔时间。复诊时通常需要进行尿液检查、超声检查等,以了解结石碎片的排出情况以及尿路是否存在其他异常。对于儿童,要按时带其进行复诊,医生可以通过检查评估儿童的恢复状况,确保结石碎片完全排出且尿路没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复诊间隔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干预。例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每1-2周复诊一次,密切监测身体恢复情况和结石相关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