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产生涉及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感染性疾病、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因素、剧烈运动),不同病因导致血尿的机制、影响因素等各有特点,如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与感染相关,膀胱炎女性多发与性生活有关,肾结石男性高发于20-50岁等。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
病因及机制:多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导致血尿,如IgA肾病,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可在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等)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也是引起血尿的原因之一,其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等,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
影响因素:患有肾小球疾病的患者,其血尿情况与病情活动度相关,若病情处于活动期,血尿可能较为明显,而生活中感染等因素容易诱发病情活动,导致血尿加重。
2.感染性疾病
膀胱炎:多见于女性,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细菌侵袭膀胱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等,从而出现血尿,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性生活是女性膀胱炎的常见诱发因素,因为女性尿道短而直,性生活时容易将细菌带入尿道引发感染。
肾盂肾炎:可由细菌上行感染(如由膀胱炎蔓延而来)或血行感染引起,除了有发热、腰痛等症状外,也可出现血尿,尿液中可伴有白细胞等。育龄女性是肾盂肾炎的高发人群,怀孕等生理状态可能增加肾盂肾炎的发病风险,因为妊娠时输尿管蠕动减弱,尿液引流不畅,容易滋生细菌。
3.结石
肾结石:肾结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代谢异常、尿路梗阻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血尿,通常为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疼痛是肾结石的另一典型症状,疼痛性质多为肾绞痛,活动后可加重,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20-50岁是高发年龄段。
输尿管结石:输尿管结石大多来自肾结石的下移,结石刺激输尿管黏膜,引起黏膜损伤出血,出现血尿,同时可伴有肾绞痛,疼痛沿输尿管走行放射,如向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放射,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
4.肿瘤
肾癌:肾癌的发病与吸烟、肥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多见于50-70岁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犯肾实质内的血管等结构,导致血尿,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有时可在腹部摸到肿块。
膀胱癌:膀胱癌的发病与长期接触苯胺类化学物质、吸烟等因素有关,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膀胱癌的血尿特点是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可自行减轻或停止,容易给患者造成病情好转的错觉,从而延误就医。
二、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血尿,同时皮肤、黏膜可出现紫癜等出血表现。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在病毒感染后发病,起病较急;成人患者病情相对迁延,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出血性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出现血尿,多在儿童期发病,男性患者居多,主要是因为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为携带者,男性发病。
2.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育龄女性,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可累及肾脏等多个系统,当累及肾脏时,可出现血尿,同时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出现血尿,同时可伴有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等表现。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引起血尿,如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其可能通过直接损伤尿路黏膜细胞等机制导致血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若抗凝过度,也可能出现血尿,不同年龄、性别服用相关药物的患者都有可能发生,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2.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运动性血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等有关,多见于长期不运动后突然进行剧烈运动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休息后血尿可逐渐消失,男性和女性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但青少年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青少年身体对剧烈运动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