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表示弱阳性,即尿液有极少量红细胞,可能由疾病因素或非疾病因素导致。疾病因素包括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肾炎、肿瘤等;非疾病因素有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影响。发现后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单纯时定期复查,有伴随症状或多次阳性需进一步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
一、可能的疾病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
成因及影响:泌尿系统结石(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是常见的引起尿潜血的原因。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肾结石患者的结石在肾脏内活动,可能划破肾盂、肾盏的黏膜,使得红细胞进入尿液,通过尿常规检测就可能出现尿潜血“+-”的情况。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泌尿系统结石,男性相对女性可能更易患泌尿系统结石,这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有长期饮水少、饮食中高钙高草酸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泌尿系统结石的风险更高。如果有泌尿系统结石病史,再次出现尿潜血“+-”需要警惕结石复发或结石活动导致出血。
2.泌尿系统感染
成因及影响: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会引起尿路黏膜的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现小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导致尿潜血阳性。例如,膀胱炎患者的膀胱黏膜受到炎症刺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潜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尤其是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特殊时期。生活中不注意个人卫生、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的人,当病情复发或处于活动期时,可能出现尿潜血“+-”。
3.肾小球肾炎
成因及影响:肾小球肾炎是肾脏肾小球部位发生的炎症性疾病。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损伤,使得肾小球的滤过屏障功能受损,红细胞能够通过受损的滤过屏障进入尿液,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引发免疫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血尿(包括尿潜血“+-”的情况)。不同年龄均可患肾小球肾炎,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一些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常在前驱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患有肾小球肾炎的患者,尿潜血“+-”可能提示病情处于活动阶段或有复发的倾向,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肾功能等指标。
4.泌尿系统肿瘤
成因及影响:泌尿系统的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发生出血,血液进入尿液中可导致尿潜血阳性。例如,膀胱癌患者的膀胱肿瘤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红细胞进入尿液,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潜血“+-”。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相对稍高一些。长期吸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染料行业从业者)等生活方式或职业暴露因素会增加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病风险。如果中老年人出现尿潜血“+-”,需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CT等。
二、非疾病因素
1.剧烈运动
成因及影响: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肾脏受到震动,肾组织轻微损伤,或者肾血管痉挛,使得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长跑运动员在高强度训练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的尿潜血“+-”。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因为剧烈运动出现这种情况,一般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尿潜血可转为阴性。如果是因剧烈运动导致的尿潜血“+-”,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不适症状,休息后复查尿常规可能恢复正常。
2.女性生理期影响
成因及影响: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检测出现假阳性结果,表现为尿潜血“+-”。这种情况在女性生理期前后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女性在生理期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生理期情况,避免因经血污染导致对尿潜血结果的误判。
当发现尿潜血“+-”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腰腹痛等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只是单纯的尿潜血“+-”,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能需要定期复查尿常规,观察尿潜血的变化情况;如果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多次复查尿潜血仍为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如果是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较小的结石可以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等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需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