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阑尾炎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方式。手术有腹腔镜和开腹,腹腔镜适多数患者,开腹用于禁忌等情况;非手术适单纯早期、有禁忌或年龄小不能手术者,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术后需一般护理(监测生命体征、切口)和饮食护理(按恢复情况进食)。预后方面手术多数良好,严重时预后差,非手术有复发风险,术后和非手术患儿均需随访观察。
一、手术治疗
(一)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1.适用情况:多数急性阑尾炎患者可选择此术式,尤其是儿童患者。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相对较少。通过腹腔镜能更清晰地观察阑尾及周围组织情况,准确切除阑尾。
2.对不同年龄小孩的影响:对于婴幼儿及儿童,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更明显,因为儿童腹壁薄,腹腔镜操作空间相对较大,能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且术后肠粘连等情况发生概率低于开腹手术。但手术仍需根据患儿具体的身体状况,如体重、心肺功能等进行评估。
(二)开腹阑尾切除术
1.适用情况:当患儿存在腹腔镜手术禁忌证,如腹腔严重粘连、阑尾炎症特别重且局部解剖结构不清等情况时采用。开腹手术能直接暴露病变部位,快速切除阑尾,但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切口感染等风险相对腹腔镜手术稍高。
2.年龄因素的考虑:对于年龄较小、腹腔粘连情况复杂的儿童,开腹手术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术者要充分考虑儿童腹壁肌肉、腹腔器官等发育特点,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二、非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1.单纯性阑尾炎早期:患儿症状较轻,如腹痛不剧烈,体温升高不明显等。血常规等检查提示炎症相对局限,白细胞升高不显著。
2.有手术禁忌证的患儿:例如患儿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无法耐受手术。
3.年龄过小不能耐受手术者:新生儿或小婴儿患阑尾炎时,由于其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可先尝试非手术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二)治疗措施
1.抗感染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阑尾的炎症,如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联合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腹痛情况等,若病情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2.支持治疗:包括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需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促进身体恢复。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严格观察患儿的腹部体征,如腹痛是否加重、腹肌紧张程度是否增加等,以及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等,一旦有变化需及时处理。
三、术后护理
(一)一般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加强监测频率。如发现体温异常升高、心率过快等情况,要及时查明原因并处理。
2.切口护理:保持阑尾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避免患儿搔抓切口,防止切口感染。如果是腹腔镜手术的穿刺孔,也要注意观察其愈合情况。
(二)饮食护理
1.术后进食时间: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腹腔镜手术患儿胃肠功能恢复较快,可在术后6-12小时左右开始少量饮水,如无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再根据情况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开腹手术患儿胃肠功能恢复相对慢一些,进食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
2.饮食注意事项: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四、预后及随访
(一)预后
1.手术治疗预后:经过及时手术治疗的患儿,多数预后良好,阑尾炎症得到控制,身体逐渐恢复。腹腔镜手术的患儿恢复更快,并发症相对较少。但如果阑尾炎症严重,出现穿孔、腹膜炎等情况,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可能会出现腹腔脓肿、肠粘连等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预后:非手术治疗的患儿如果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炎症消退,也可达到治愈目的。但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部分患儿在非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再次出现阑尾炎的症状,需要再次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二)随访
1.术后随访:无论是腹腔镜手术还是开腹手术的患儿,都需要进行术后随访。一般在术后1-2周进行首次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患儿的一般状况等。之后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定期随访,如1个月、3个月等。了解患儿的胃肠功能恢复、生长发育情况等。对于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儿,随访更为重要,要密切观察有无阑尾炎复发的情况,如是否再次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