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疽性脐疝护理需从伤口观察与清洁、体位护理、饮食护理、感染预防及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要密切观察伤口、正确清洁,选合适体位,保证营养支持,营造清洁环境、严格无菌操作,针对婴幼儿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护理要点。
一、伤口观察与清洁
1.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对于坏疽性脐疝患者,要每日观察脐部伤口的外观,包括伤口的颜色、有无渗液、渗液的性质(如颜色、量、气味等)以及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观察其哭闹、进食、睡眠等情况来间接判断伤口状况。例如,若伤口出现脓性渗液且伴有恶臭味,可能提示有感染加重的情况。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伤口愈合能力较差,更要密切观察伤口,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感染风险更高,需更频繁地查看伤口有无感染迹象。
2.伤口清洁方法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伤口,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冲洗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对于婴幼儿患者,操作要轻柔,可选择小口径的无菌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缓慢冲洗。
根据伤口情况,必要时由专业医护人员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范围要超过伤口周围至少5cm,消毒时要注意从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消毒。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消毒操作的规范程度要求一致,但要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如婴幼儿皮肤娇嫩,消毒时动作要更轻柔。
二、体位护理
1.合适体位选择
患者宜采取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减轻腹部张力,促进脐部伤口的愈合。对于婴幼儿患者,可将其抱起呈半卧位,或在其背部垫合适的软垫使其保持半卧位姿势。半卧位可以使腹腔内的渗出液引流至盆腔,减少对脐部伤口的刺激。
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采取半卧位时要注意观察其呼吸等情况,确保半卧位不会加重其心肺负担。同时,要经常帮助患者更换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尤其是婴幼儿皮肤薄嫩,长时间受压易发生压疮。
三、饮食护理
1.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要求有所不同。婴幼儿患者要保证母乳喂养或合理的配方奶喂养,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年长儿及成人患者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高蛋白饮食有助于伤口修复,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维持血糖稳定。例如,糖尿病患者可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等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来源。
四、感染预防
1.环境要求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舒适,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如采用紫外线照射等方式,但要注意在照射时患者需避开,避免紫外线损伤。对于婴幼儿病房,要特别注意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温度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保持在50%-60%,这样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减少感染机会。
严格探视制度,减少人员探视,尤其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人员不得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对于特殊人群如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降低感染风险。
2.无菌操作
在进行任何与脐部伤口相关的操作时,如更换敷料等,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要洗手、戴口罩、戴无菌手套等。对于婴幼儿患者的护理操作,更要确保无菌操作的规范,因为婴幼儿免疫力相对较低。例如,更换脐部敷料时,从打开敷料包到操作结束的整个过程都要严格遵循无菌流程,防止将外界细菌带入伤口引起感染。
五、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1.婴幼儿患者
婴幼儿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避免损伤皮肤。更换尿布时要轻柔,防止摩擦脐部伤口。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因为婴幼儿坏疽性脐疝可能会影响其食欲和精神,若发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婴幼儿的衣物要选择柔软、宽松的棉质衣物,避免衣物摩擦脐部伤口,影响伤口愈合。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护理坏疽性脐疝时,要兼顾这些基础疾病的护理。例如,老年患者咳嗽时可能会增加腹压,不利于脐部伤口愈合,要采取措施帮助老年患者缓解咳嗽,如指导其正确的咳嗽方法,必要时给予止咳药物,但要注意药物与脐疝护理的相互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要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伤口愈合进度,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患者皮肤松弛,脐部伤口护理时要注意妥善固定敷料等,防止敷料脱落导致伤口暴露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