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2+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中有较多红细胞,正常尿中红细胞极少。其常见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感染、结石、肿瘤)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检查有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等。应对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正常情况
尿潜血2+是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存在,用“+”表示阳性,2+提示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红细胞或仅有极少量红细胞,离心尿沉渣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小于3个。
二、常见原因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这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1-3天出现发作性肉眼血尿,可伴有尿潜血2+。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较为多见。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患者除了有尿潜血2+外,还常伴有面部红斑、关节痛等多系统受累表现,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肾小球损伤。
2.感染性疾病
尿路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出血,引起尿潜血2+,同时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由于尿道短宽直,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3.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2+。不同年龄段都可能患结石,饮食、代谢等因素会影响结石的形成,比如长期饮水少、高钙饮食等人群易患结石。
4.肿瘤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发生坏死、出血,导致尿潜血2+。多见于中老年人,肾癌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膀胱癌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尿潜血2+,同时皮肤、黏膜会有紫癜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成人都有患病可能。
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可出现泌尿系统出血,表现为尿潜血2+,多在儿童期发病,男性多见。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关节炎,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导致尿潜血2+,多见于中年女性,除了关节症状外,还可能有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等。
三、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尿常规
除了明确尿潜血2+外,还可观察尿中是否有蛋白、白细胞等,进一步初步判断是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常伴有蛋白尿,尿中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形态多正常。
(二)泌尿系统超声
可以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是否有结石、肿瘤、先天畸形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的结构性病变,各年龄段均可进行超声检查,对人体无辐射伤害,儿童也可安全进行。
(三)肾功能检查
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了解肾脏的滤过功能,对于判断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人群都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来评估肾脏功能状况。
(四)免疫学检查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要检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IgA肾病患者可能需要检查免疫球蛋白等,有助于明确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肾脏损害,不同年龄段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免疫学检查。
四、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进一步明确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伴随症状等,选择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如对于怀疑肿瘤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膀胱镜、肾穿刺活检等检查。
(二)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引起,需要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结石引起,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如果是肾小球肾炎等免疫性疾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2+需要特别重视,可能是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原因,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
女性: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尿潜血2+要警惕肿瘤等疾病,因为老年人是肿瘤的高发人群,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