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且牙痛的原因多样,不同情况有不同判断及处理。牙周炎、外伤、根尖周炎等可致牙痛牙齿松动,不同人群处理有差异,非拔牙处理包括牙周炎基础治疗、药物辅助,根尖周炎开髓引流、根管治疗,外伤固定治疗等。
一、牙齿松动且牙痛的常见原因及是否需拔牙的判断
(一)牙周炎导致的牙痛牙齿松动
牙周炎是由于牙菌斑、牙结石等长期刺激牙周组织引起的慢性炎症。早期可能出现牙龈红肿、出血、口臭,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甚至疼痛。如果牙齿松动度较大,无法通过牙周治疗保留,通常需要拔除;但如果松动度较轻,通过系统的牙周治疗(如洁治、刮治、牙周手术等)有希望保留牙齿,则可不拔。一般来说,通过牙周探诊检查牙周袋深度、X线检查牙槽骨吸收程度来判断牙齿保留价值,若牙槽骨吸收已达根长的2/3以上,牙齿松动明显,多需拔除。
(二)外伤导致的牙痛牙齿松动
因外力撞击等导致牙齿松动且疼痛,需根据牙齿损伤程度判断。若只是轻度松动,通过固定等保守治疗有望恢复稳固,可不拔;但如果牙齿折断严重,累及牙髓,且松动无法通过固定改善,可能需要拔除。通过口腔检查和X线检查牙根是否折断、牙髓情况等来综合判断。
(三)根尖周炎导致的牙痛牙齿松动
根尖周炎多由牙髓病发展而来,炎症累及根尖周组织,表现为牙齿咬合痛、松动等。急性根尖周炎时可先通过开髓引流、消炎等治疗缓解症状,之后根据牙齿情况决定是否保留。如果牙齿有保留价值,经根管治疗等处理后可保留;若牙齿破坏严重,无保留意义,则需拔除。通过X线检查根尖周骨质破坏情况等判断。
二、不同人群牙痛牙齿松动的特点及处理差异
(一)儿童
儿童牙痛牙齿松动多因乳牙替换、外伤或龋病发展引起根尖周炎等。乳牙松动若影响咀嚼或有感染风险,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拔除,但需谨慎,因为乳牙对继承恒牙的萌出有引导作用等。如果是年轻恒牙外伤松动,需更谨慎处理,尽量保留,因为年轻恒牙还有继续发育的可能,通过固定等保守治疗促进其恢复稳固。
(二)成年人
成年人牙痛牙齿松动原因多样,若为牙周炎导致,中老年人相对高发,因长期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等因素。成年人牙齿一旦拔除,需考虑修复方式,如种植牙、活动义齿等,所以对于可保留的牙齿尽量保留;而年轻人因牙齿功能需求更高,对保留牙齿的意愿更强,更倾向于通过治疗保留牙齿。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心脏病病史的患者,若需拔牙,要考虑拔牙对心脏的影响,需在心脏病病情稳定时,由心内科和口腔科医生共同评估后进行操作;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牙痛牙齿松动拔牙后易发生感染,需严格控制血糖,在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8.8mmol/L以下)且口腔炎症得到控制后再考虑拔牙;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拔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等严重并发症,需先经血液科等相关科室评估病情,调整治疗后再谨慎决定是否拔牙。
三、牙痛牙齿松动的非拔牙处理措施
(一)牙周炎的非拔牙治疗
1.基础治疗
口腔卫生指导:教导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2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对于牙周炎患者,还需定期进行口腔清洁,每3-6个月进行一次洁治。
洁治和刮治:通过超声波洁治器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菌斑,对于牙周袋较深的情况,还需进行龈下刮治,刮除牙周袋内的菌斑、牙石及炎性肉芽组织,一般需分多次完成。
2.药物辅助治疗:在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凝胶等,直接作用于牙周袋内,抑制细菌生长;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联合甲硝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禁忌和患者自身病史)辅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二)根尖周炎的非拔牙治疗
1.开髓引流:急性期应及时开髓,引流根尖周的炎症渗出物,缓解疼痛。通过打开牙髓腔,使根尖周的脓液能够顺利流出,一般在开髓后疼痛可明显缓解。
2.根管治疗:急性期缓解后进行根管治疗,包括根管预备、消毒和充填。通过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物质,严密充填根管,消除根尖周炎症,促进病变愈合,从而保留患牙。根管治疗一般需要多次就诊,通过X线等检查确保根管充填良好。
(三)外伤牙齿松动的非拔牙治疗
1.固定治疗:轻度松动的牙齿可采用牙周夹板固定,将松动牙与相邻的稳固牙齿连接在一起,限制松动牙的活动,为牙周组织修复创造条件。固定时间一般为2-3个月,期间需注意避免咬硬物。
2.观察与维护:在固定治疗期间,要定期复查,观察牙齿松动恢复情况、牙髓活力等。如果牙髓出现坏死等情况,后续再进行相应的牙髓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