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与尿路感染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如下:尿结石因尿液成分异常等致晶体聚集,男性及中老年易患,有疼痛、血尿等表现,检查有尿液及影像学方法,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尿路感染由病原体侵入尿路引发,女性等易患,膀胱炎有膀胱刺激症状,肾盂肾炎有全身症状,检查有尿液及影像学方法,治疗分一般和抗感染。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尿结石
尿结石是由于尿液中某些成分(如钙、草酸、尿酸等)浓度过高,形成晶体并逐渐聚集形成的固体物质,可发生在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其发病机制与尿液成分异常、尿路梗阻、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尿液中钙浓度升高,超过了尿液的溶解度,就容易析出形成钙盐结晶,进而发展为尿结石。不同年龄、性别尿结石的好发情况有所不同,男性尿结石发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患尿结石,这与年龄增长导致的代谢变化等因素有关。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饮水过少、高钙高嘌呤饮食等也会增加尿结石的发病风险。
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发病机制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尿路并在其中生长,引发炎症反应。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且靠近肛门),相较于男性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期女孩尿路感染相对常见,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输尿管蠕动减弱、子宫压迫输尿管等)尿路感染风险也会增加。不注意个人卫生、有尿路器械检查史等是尿路感染的常见诱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尿结石
疼痛:肾、输尿管结石常表现为腰腹部绞痛,疼痛剧烈,可向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放射;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伴阴茎头部放射痛,改变体位后可缓解;尿道结石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不同年龄患者疼痛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尿结石患者疼痛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述,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血尿:多数尿结石患者会出现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活动后血尿往往加重。
尿路刺激症状:当尿结石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但相对尿路感染来说,尿路刺激症状一般不是尿结石的主要突出表现。
尿路感染
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可伴有耻骨上区疼痛或压痛,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儿童膀胱炎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布有臭味等。
肾盂肾炎:除了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外,还可有发热、寒战、腰痛、肾区叩击痛等全身症状,老年尿路感染患者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尿结石
尿液检查:可发现镜下血尿,合并感染时可有白细胞尿,还可通过尿液生化分析了解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筛查尿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尿路内的强回声光团伴声影;X线检查能发现90%以上的阳性结石;CT检查对于较小的结石、阴性结石等诊断价值更高,能清晰显示尿路结石的位置、大小等。不同年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儿童尿结石患者一般先选择超声检查,必要时再考虑CT检查,以减少辐射暴露。
尿路感染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尿、血尿,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尿路感染;尿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及药物敏感情况,对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或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一般在伴有反复发作、复杂性尿路感染等情况时进行,如超声检查可了解尿路有无畸形、结石、梗阻等情况,对于女性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超声检查有助于排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尿结石
保守治疗:对于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无尿路梗阻的尿结石,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大量饮水,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适当运动,如跳绳等。不同年龄患者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需调整,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同时运动要适度。
手术治疗:对于结石较大、保守治疗无效、合并尿路梗阻等情况的尿结石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
尿路感染
一般治疗: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有利于感染的控制。不同年龄患者饮水要求不同,儿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清淡易消化的饮品为主。
抗感染治疗:根据尿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疗程一般较短,而复杂性尿路感染疗程相对较长。儿童尿路感染选用抗生素时要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毒副作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