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疾病,阑尾位于人体右下腹,病因主要是梗阻和细菌入侵。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有典型症状和体征,慢性表现为反复右下腹疼痛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重视及时发现处理。
一、病因
1.梗阻:阑尾管腔堵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阑尾管腔堵塞的常见原因包括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约占60%,多见于年轻人;粪石也是常见原因,约占35%;此外,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肿瘤等也可引起阑尾管腔堵塞。当阑尾管腔堵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血运发生障碍,促使阑尾发炎。
2.细菌入侵:阑尾管腔堵塞后,阑尾内部细菌繁殖,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黏膜上皮并使黏膜形成溃疡,细菌随后穿过溃疡的黏膜进入阑尾肌层。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阻碍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最终造成阑尾坏疽或穿孔。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二、分类及临床表现
1.急性阑尾炎
症状: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此外,还常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发生化脓、坏疽、穿孔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部分患者可触及右下腹压痛性包块,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2.慢性阑尾炎
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可伴有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有的患者仅有右下腹不适。
体征: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位置比较固定。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除了上述提到的右下腹压痛等体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体格检查方法,如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用一手压住左下腹降结肠部,另一手反复压迫近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提示阑尾有炎症;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将右大腿向后过伸,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炎;闭孔内肌试验:患者仰卧位,将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将右股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急性阑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多在(10-20)×10/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0.75-0.85左右。如果发生阑尾穿孔,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可达20×10/L以上。
3.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对于诊断阑尾炎症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等。在超声下,正常阑尾不易被发现,当阑尾发炎肿大时,可显示出低回声的管状结构,直径多大于6mm。CT检查对于诊断不典型的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有较高的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的情况等。
四、治疗
1.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早期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对于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应切除阑尾并妥善处理阑尾残端;对于穿孔性阑尾炎,需清除腹腔脓液,并根据情况放置引流。
2.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或客观条件不允许,或伴存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和补液治疗。在非手术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发展较快,容易发生穿孔。例如,幼儿阑尾炎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家长需提高警惕。在治疗上,一旦怀疑儿童阑尾炎,应尽早手术,因为儿童阑尾壁薄,穿孔率高,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2.孕妇:孕妇患阑尾炎时,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阑尾位置会逐渐上移。诊断较困难,因为增大的子宫会掩盖阑尾,容易延误诊治。治疗上,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手术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延误手术,容易发生阑尾穿孔和腹膜炎,对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
3.老年人:老年人阑尾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腹痛程度较轻,发热等症状也不明显。由于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较差,阑尾炎症容易发生坏死、穿孔,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所以,老年人阑尾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总之,阑尾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阑尾炎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