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造口旁疝,需从手术操作优化、控制基础疾病、术后腹内压管理、康复锻炼及特殊人群特殊预防等方面着手。手术要规范操作、合理用补片;控制患者基础疾病;术后管理腹内压,早期适度活动并锻炼腹壁肌肉;老年患者重基础病管理与营养等,儿童患者则需谨慎选术、防哭闹等。
一、手术相关预防措施
1.优化手术操作
对于行结肠造口术的患者,外科医生应采用恰当的造口技术。例如,在造口时要保证肠管血运良好,避免肠管扭曲、受压等情况。有研究表明,规范的造口手术操作可以降低造口旁疝发生的风险。在选择造口位置时,要考虑到腹壁的解剖结构等因素,尽量选择合适的部位,减少对腹壁正常结构的破坏。
对于疝修补相关手术,要确保修补材料的合理使用和正确放置。如果使用补片进行疝修补,要保证补片与周围组织贴合良好,固定牢固,这样可以增强腹壁的强度,减少造口旁疝的发生概率。
2.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在围手术期要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改善肺功能。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剧烈咳嗽会增加腹内压,增加造口旁疝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呼吸训练等方法改善肺功能,减少咳嗽等情况的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高血糖状态会影响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不利于腹壁手术部位的恢复。通过合理的降糖治疗,如使用胰岛素等(遵循相关治疗原则),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有助于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
二、术后护理与康复相关预防
1.腹内压管理
避免剧烈咳嗽:术后患者如果出现咳嗽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方法,如先深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再用力咳嗽。对于有频繁咳嗽倾向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咳药物(遵循用药原则)。例如,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的患者,可使用止咳化痰的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患者整体状况的影响。
防止便秘:术后要注意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如菠菜、芹菜等)、水果(如香蕉、苹果等),保证患者每天有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便秘。如果患者出现便秘情况,可根据情况使用缓泻剂,但要避免患者用力排便。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相对缓慢,更要注意饮食调节和排便的管理。
控制排尿困难:对于有前列腺增生等易导致排尿困难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处理。可以采用诱导排尿等方法,如让患者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等。必要时可进行导尿等操作,但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无菌原则,避免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排尿困难导致腹内压升高也会增加造口旁疝发生的风险。
2.康复锻炼
早期适度活动: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活动,如在床上进行四肢的活动、翻身等。一般术后24-48小时左右,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坐起、床边站立等。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同时有助于维持腹壁肌肉的力量,减少造口旁疝的发生。但要注意活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如老年体弱患者,活动量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腹壁肌肉锻炼:在患者恢复较好的阶段,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腹壁肌肉锻炼。例如,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患者平卧,双手放在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3-4次。还可以进行缩肛运动等,这些锻炼有助于增强腹壁肌肉的力量,加强腹壁的支撑作用,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简单的肢体活动等,但要注意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特殊人群的特殊预防要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减弱。在预防造口旁疝时,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管理,如积极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同时,在术后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老年患者活动能力相对较差,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情况,因为跌倒可能会导致腹内压突然升高,增加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
2.儿童患者
儿童造口旁疝的预防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手术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对儿童的护理,避免儿童哭闹过度,因为儿童哭闹会明显增加腹内压。要给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合理喂养,保证儿童营养均衡,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造口周围及腹壁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