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各区肠鸣音听诊部位包括右上腹(右侧锁骨中线与肋弓下缘交点附近,含部分十二指肠、结肠等,助判相关脏器功能)、左上腹(左侧锁骨中线与肋弓下缘交点附近,含部分胃、结肠等,助判相关脏器肠道状况)、右下腹(麦氏点周围,含阑尾、部分小肠和结肠等,助判阑尾及相关肠道情况)、左下腹(左髂前上棘附近,含部分结肠等,助判左侧结肠功能)、中腹部(脐周,含大量小肠等,助判肠道整体蠕动功能)。听诊方法为患者仰卧位放松,用听诊器胸件轻放部位至少听1分钟;注意环境安静,避患者活动、进食等状态及特殊人群影响。
一、腹部各区肠鸣音听诊部位
(一)右上腹
1.位置:位于右上腹部,大致在右侧锁骨中线与肋弓下缘交点附近区域。从年龄角度看,儿童由于腹部脏器位置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大体区域相近,不过儿童腹部相对更柔软,听诊时需轻柔操作;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因粘连等情况导致脏器位置改变,听诊时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2.意义:此处可听诊部分肠道的肠鸣音情况,右上腹主要有部分十二指肠、部分结肠等脏器,通过听诊该区域肠鸣音,有助于判断这些部位肠道的蠕动功能等情况。比如十二指肠病变可能会在此区域肠鸣音表现上有异常体现。
(二)左上腹
1.位置:左上腹部,大致在左侧锁骨中线与肋弓下缘交点附近区域。在年龄方面,婴幼儿左上腹脏器相对位置与成人有差异,但听诊区域范围类似;对于有慢性胃病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左上腹肠道的功能及肠鸣音表现,听诊时要考虑到病史对脏器位置和功能的影响。
2.意义:此区域包含部分胃、部分结肠等脏器,听诊左上腹肠鸣音可辅助判断这些脏器相关肠道的蠕动等状况。例如胃部疾病可能会通过左上腹肠鸣音的改变有所反映。
(三)右下腹
1.位置:右下腹,通常指麦氏点周围区域,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附近。不同年龄人群该区域脏器位置基本相似,但儿童阑尾等脏器位置相对更靠近外侧一些;对于妊娠期女性,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增大可能会使右下腹脏器位置上移,听诊时要注意与非妊娠期区别,结合孕周等情况判断肠鸣音是否正常。
2.意义:右下腹主要有阑尾、部分小肠和结肠等脏器,听诊右下腹肠鸣音对判断阑尾及相关肠道情况很重要,比如阑尾炎时可能会出现右下腹肠鸣音的改变,如减弱等情况。
(四)左下腹
1.位置:左下腹,大致在左髂前上棘附近区域。年龄较小的儿童左下腹脏器位置与成人有差异,听诊时需注意;对于有左侧结肠病变病史的患者,该区域肠鸣音变化能为疾病诊断提供线索,比如左侧结肠癌可能会影响左下腹肠鸣音。
2.意义:左下腹包含部分结肠等脏器,听诊左下腹肠鸣音有助于评估左侧结肠的蠕动等功能状态。
(五)中腹部
1.位置:中腹部,即脐周区域。各年龄人群脐周都是重要的肠鸣音听诊部位,婴幼儿脐周听诊同样关键;对于有腹部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脐周肠鸣音可能会出现异常,如肠炎等疾病可能导致脐周肠鸣音活跃等表现。
2.意义:中腹部包含大量小肠等脏器,小肠的蠕动情况通过中腹部肠鸣音体现,是判断肠道整体蠕动功能的重要区域,比如小肠梗阻时中腹部肠鸣音会有明显变化,表现为高调、频繁的肠鸣音等。
二、肠鸣音听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听诊方法
1.患者准备:患者一般取仰卧位,暴露腹部,放松腹部肌肉。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抚其情绪,使其保持安静状态,避免因哭闹等导致腹部肌肉紧张影响听诊效果;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可在其安静或入睡时进行听诊。
2.听诊器具:使用听诊器,将听诊器胸件轻放在听诊部位,要紧密接触皮肤,但避免过度用力按压。
3.听诊时间:一般每个听诊部位听诊至少1分钟,因为肠鸣音是间断出现的,短时间听诊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其频率、强度等情况。对于怀疑有肠鸣音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听诊时间,或者在不同时间、不同体位下多次听诊。
(二)注意事项
1.环境因素:听诊应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外界杂音干扰听诊结果。比如在嘈杂的病房环境中,可能会影响对肠鸣音的准确判断,所以最好选择相对安静的检查室进行听诊。
2.患者状态影响:患者的活动、进食等情况会影响肠鸣音。刚进食后的患者肠鸣音可能会相对活跃,而空腹状态下肠鸣音可能相对减弱;对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可能会因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影响肠道蠕动,从而影响肠鸣音表现,所以要在患者相对平稳的状态下进行听诊。
3.特殊人群:对于妊娠期女性,在听诊时要注意保护孕妇和胎儿,避免过度用力按压腹部。对于小儿患者,除了要注意安抚情绪外,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着凉导致肠道蠕动异常而影响肠鸣音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