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积水是因尿路梗阻致尿液排出受阻,引发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的病理状态。病因有先天性(如婴幼儿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和后天性(如成年人尿路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盆腔疾病);临床表现有轻重度不同症状及体征;诊断靠B超、尿路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治疗需去除病因(如结石、肿瘤等对应处理)和引流尿液;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成年人要定期复查预防复发,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先天性因素:
婴幼儿时期常见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这是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导致该部位的管腔狭窄,阻碍尿液通过,从而引起肾积水。例如胚胎发育过程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发育异常,影响了正常的尿液引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也是小儿肾积水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的抗反流机制发育不完善,导致尿液从膀胱反流回输尿管甚至肾脏,引起肾积水。
后天性因素:
成年人中,尿路结石是较为常见的病因。结石可位于肾盂、输尿管等部位,阻塞尿液的排出通道。比如草酸钙结石、尿酸结石等,会导致局部尿路梗阻,引发肾积水。
泌尿系统肿瘤也是原因之一,如肾盂癌、输尿管癌等,肿瘤生长阻塞尿路,引起肾积水。
盆腔疾病也可能影响泌尿系统导致肾积水,例如女性的子宫肌瘤、男性的前列腺增生等,增大的病变组织压迫输尿管,造成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肾积水。
二、临床表现
症状:
轻度肾积水可能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中重度肾积水时,患者可能出现腰部胀痛不适,疼痛程度可因梗阻程度和个体差异而不同。如果是急性梗阻,可能会出现剧烈的肾绞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长期肾积水可能影响肾功能,导致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对于小儿患者,肾积水可能表现为腹部肿块,家长可能在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时发现腹部有异常包块。
体征:
腰部叩击痛是常见体征之一,当叩击腰部时,患者可能感到疼痛。如果肾积水较为严重,有时可触及增大的肾脏。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初步了解肾脏的大小、肾盂肾盏扩张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尿路梗阻等。B超检查方便、无创,能够清晰显示肾脏的结构和肾盂肾盏的形态。
尿路造影,如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尿路的形态和通畅情况,显示梗阻的部位和程度。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尿路中的排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梗阻以及梗阻的具体位置。
CT检查对于肾积水的诊断也有重要价值,能够更准确地显示肾脏、输尿管等部位的解剖结构,清晰发现病变组织,对于判断梗阻原因有很大帮助。例如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病变。
四、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如果是尿路结石引起的肾积水,可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或开放性手术取石等,以解除结石对尿路的梗阻。
对于泌尿系统肿瘤导致的肾积水,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肿瘤等。
对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的肾积水,可采用肾盂成形术等手术方式,纠正狭窄部位,恢复尿路通畅。
引流尿液:
当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或存在急性梗阻等情况时,可能需要先通过放置输尿管支架、肾造瘘等方式引流尿液,缓解肾积水,保护肾功能。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危急,无法立即解除病因的患者,肾造瘘术可以迅速引流尿液,改善肾脏功能。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肾积水需要特别关注,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积水可能影响肾功能和身体发育。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腹部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在诊断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小的检查方法,如优先选择B超检查。治疗上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由于儿童的组织器官较为娇嫩,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
成年人:
成年人肾积水患者要注意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肾脏形态等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如果是由于结石等原因引起的肾积水,要注意预防结石复发,如多饮水、调整饮食结构等。
老年人:
老年人肾积水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状况。例如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考虑老年人对辐射等的耐受情况,治疗上要更加谨慎,权衡手术等治疗方式的风险和收益。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肾功能变化,因为老年人肾功能本身可能存在减退,肾积水可能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