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性角结膜炎由HSV-Ⅰ型引起,原发感染多在幼儿期,复发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有结膜和角膜表现,通过病史采集、眼部检查诊断,用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需增强抵抗力、避免接触传染源、及时治相关病来预防。
一、定义与病原体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结膜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角结膜炎症性疾病。单纯疱疹病毒分为Ⅰ型(HSV-Ⅰ)和Ⅱ型(HSV-Ⅱ),其中HSV-Ⅰ是引起眼部感染的主要类型,常累及角膜和结膜。
二、发病机制
1.原发感染:
多发生在幼儿时期,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空气飞沫等途径感染。病毒首先在皮肤或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原发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唇部疱疹等前驱症状。之后病毒可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内。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原发感染的易感性相对较高。而成年人也可能因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且既往有过感染史的人群,病毒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感冒、发热、过度疲劳、月经、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沿神经轴突迁移至眼表组织,引起复发感染。
2.复发感染:
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病毒被激活,沿三叉神经眼支逆行至角膜和结膜上皮细胞,导致病毒复制,引起角结膜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结膜表现:
急性期结膜充血,可伴有滤泡形成,结膜囊内有少量分泌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眼部是否有异常分泌物、结膜是否发红等情况。成年人则可能自觉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等。
2.角膜表现:
可出现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等不同类型的角膜病变。树枝状角膜炎表现为角膜上皮出现树枝状的缺损,荧光素染色阳性;地图状角膜炎则是在树枝状角膜炎的基础上,病变进一步扩大、融合,形成地图状的溃疡。角膜病变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对远处物体注视不专注等情况,成年人则会自觉视力模糊。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发热、唇部疱疹等前驱症状,有无反复发作史,近期机体抵抗力情况等。对于儿童,要了解其既往是否有类似眼部不适的情况,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史等。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膜和角膜的病变情况,如结膜充血程度、角膜病变的形态(树枝状、地图状等)。
病毒学检查:
涂片染色:取结膜囊分泌物或角膜病变处的刮片进行Giemsa染色或免疫荧光染色,可发现上皮细胞内的病毒包涵体,有助于初步诊断。
病毒培养:将标本接种在适宜的细胞培养基中,进行病毒培养鉴定,是诊断的金标准之一,但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变组织中的病毒DN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快速准确地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性角结膜炎。
五、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谨慎,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考虑药物的使用,但一般优先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对于轻度的原发感染或复发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静脉滴注阿昔洛韦等。
2.对症治疗:
抗炎治疗:如果角结膜炎症反应较重,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时机。例如,在树枝状角膜炎早期一般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导致病毒扩散,加重病情;而在角膜溃疡愈合后期,炎症较轻时,可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减轻炎症反应和角膜瘢痕形成。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更需谨慎评估利弊。
促进角膜修复:可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等,帮助角膜病变的修复。
六、预防措施
1.增强机体抵抗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儿童来说,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营养摄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2.避免接触传染源:
避免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结膜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避免接触患者的眼部分泌物。在公共场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揉眼等。对于儿童,家长要教育孩子注意眼部卫生,不要用手触摸眼睛,避免接触可能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3.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积极治疗感冒、发热等全身性疾病,避免因这些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结膜炎。儿童在感冒流行季节,要注意防护,如佩戴口罩等,减少感染感冒等疾病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