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是眼表泪膜稳态失衡的常见眼科疾病,发病机制包括泪液分泌不足和蒸发过强,临床表现有眼部不适症状和体征,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是危险因素,诊断靠泪液分泌试验等,治疗有人工泪液替代等,预防要养成良好用眼习惯等。
一、定义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指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以眼表泪膜稳态失衡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进而导致眼表组织病变的一类疾病。
二、发病机制
1.泪液分泌不足:泪腺疾病或功能不良可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攻击泪腺组织,影响其正常分泌功能。
2.泪液蒸发过强:睑板腺功能障碍是常见原因,睑板腺分泌的油脂是泪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睑板腺分泌异常,会使泪膜的脂质层不稳定,导致泪液蒸发过快。
三、临床表现
1.眼部不适症状
干涩感:患者常感觉眼睛干燥、发涩,尤其是在长时间用眼后,如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情况后,干涩感会加重。
异物感:好像眼睛里有异物存在,会频繁眨眼试图缓解不适。
烧灼感:部分患者会感到眼睛有灼热样的疼痛。
视疲劳:由于泪膜不稳定影响视物清晰度,患者容易出现视疲劳,表现为眼睛酸胀、视物模糊等。
2.眼部体征
泪河变窄:通过眼部检查可以发现泪河的宽度减小,正常泪河宽度有一定的参考范围,泪河变窄提示泪液量可能不足。
眼表上皮损害:严重时可出现角膜上皮的缺损、点状着色等情况,通过荧光素染色等检查手段可以观察到。
四、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泪腺功能逐渐衰退,泪液分泌减少,同时睑板腺的结构和功能也会发生变化,更容易患干眼症。例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干眼症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儿童:儿童的泪液分泌量相对较少,若存在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也可能增加患干眼症的风险。
2.性别因素
绝经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泪腺的功能,导致泪液分泌减少,比同龄男性更容易患干眼症。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眨眼频率会明显减少,正常眨眼可以促进泪液分布,眨眼减少会使泪膜不能均匀分布在眼表,容易引发干眼症。例如,每天连续使用电子设备超过4小时的人群,干眼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使用时间较短的人群。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干燥、多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会加速泪液的蒸发,增加干眼症的发病几率。
4.病史因素
眼部手术史:如白内障手术、青光眼手术等,可能会损伤泪腺或影响泪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干眼症。
全身性疾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可能会攻击眼表的泪腺等组织,导致干眼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能会影响泪腺的分泌功能,也是干眼症的易感人群。
五、诊断方法
1.泪液分泌试验:分为SchirmerⅠ试验和SchirmerⅡ试验。SchirmerⅠ试验是在无表面麻醉的情况下,将滤纸条放置在下睑结膜囊内,5分钟后测量滤纸条被泪液浸湿的长度,正常范围约为10-15mm;SchirmerⅡ试验需要进行表面麻醉,主要用于检测副泪腺的分泌功能。
2.泪膜破裂时间(BUT):使用荧光素染色后,通过裂隙灯观察泪膜破裂的时间,正常BUT大于10秒,BUT缩短提示泪膜稳定性下降。
3.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可以检测眼表的多项指标,如泪河高度、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泪膜脂质层情况等,能够更全面地评估眼表状态。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人工泪液替代治疗:使用不含防腐剂或低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来补充泪液,缓解眼睛干涩等症状,市面上有多种不同成分的人工泪液可供选择。
治疗基础疾病:如果干眼症是由全身性疾病或眼部手术等引起,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等。
物理治疗:对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睑板腺按摩,通过按摩促进睑板腺油脂的排出,改善泪膜的脂质层稳定性;湿房镜或硅胶眼罩等也可以起到减少泪液蒸发的作用。
2.预防
养成良好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设备,遵循20-20-20规则,即每使用电子设备20分钟,就要远眺至少20英尺(约6米)以外的物体20秒;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眼睛与电子屏幕保持合适的距离。
改善环境: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减少泪液的蒸发;避免长时间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坚果等,这些营养成分对眼表组织的健康有益。例如,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角膜上皮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