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前置胎盘的处理包括产前评估与监测孕周、出血、胎儿状况,孕期行期待疗法(卧床休息、抑制宫缩、促进胎肺成熟、纠正贫血),分娩期多需剖宫产终止妊娠,少数符合条件可试阴道分娩,产后预防产后出血、防治感染、处理新生儿,高龄孕妇及有多次剖宫产史孕妇妊娠风险更高需特殊考虑。
一、产前评估与监测
孕周评估:对于孕周较小、胎儿尚未成熟的完全性前置胎盘孕妇,需密切监测孕周进展,通过超声等检查准确评估胎儿发育情况。例如,妊娠28周前,胎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若出现阴道流血等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处理方案,尽量延长孕周以提高胎儿存活率。不同孕周胎儿的器官功能和适应外界能力差异较大,28周前胎儿肺等重要器官发育不成熟,延长孕周有助于胎儿出生后能更好地适应宫外环境。
出血情况监测:密切观察阴道流血量、颜色等。完全性前置胎盘孕妇阴道流血多为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随着孕周增加,流血可能逐渐频繁且量增多。要记录每次流血的具体情况,以便医生判断病情进展。比如,若流血量突然增多,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胎儿状况监测:通过胎心监护、超声生物物理评分等监测胎儿宫内状况。胎心监护可了解胎儿心率变化,超声生物物理评分包括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胎儿肌张力、羊水量等指标,综合评估胎儿在宫内的安危。例如,若胎心监护出现异常减速等情况,提示胎儿可能存在缺氧风险,需要进一步处理。
二、孕期处理
期待疗法
住院休息:孕妇需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左侧卧位,减少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卧床休息可降低子宫张力,减少出血机会。例如,每天保证至少10-12小时的卧床休息时间,休息环境应安静舒适。
抑制宫缩:根据病情使用药物抑制宫缩,常用药物如利托君等。抑制宫缩可延长孕周,为胎儿成熟赢得时间。但使用药物时需密切观察孕妇心率、血压等情况,因为此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孕妇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促进胎肺成熟:对于孕周小于34周有早产风险的孕妇,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胎肺成熟,如地塞米松等。一般采用肌内注射地塞米松,连续2-3天,促进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纠正贫血:如果孕妇存在贫血情况,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补充铁剂、叶酸等,必要时输血治疗。贫血会影响孕妇身体状况和胎儿供氧,需及时纠正。例如,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三、分娩期处理
剖宫产终止妊娠:完全性前置胎盘是剖宫产的重要指征。一般选择在孕36周后,胎儿成熟度较好时终止妊娠,若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等紧急情况则需立即剖宫产。剖宫产可迅速娩出胎儿,及时止血,保障母儿安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找到子宫切口,避开胎盘附着部位,尽量减少出血。对于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孕妇,如胎盘植入等情况,剖宫产手术风险可能更高,需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多学科协作。
阴道分娩尝试:极少数情况下,经严格评估,孕妇符合阴道分娩条件,如边缘性前置胎盘、出血少、无头盆不称等情况,可在严密监测下尝试阴道分娩。但阴道分娩过程中需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出血情况,一旦出现出血增多等异常,立即改为剖宫产。
四、产后处理
预防产后出血:产后及时使用缩宫素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风险。由于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易导致大出血,所以加强子宫收缩的处理至关重要。同时,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判断是否存在胎盘残留等情况。
防治感染:产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因为前置胎盘孕妇阴道流血等情况增加了感染风险。要保持会阴部清洁,观察产妇体温等情况,若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新生儿处理:对于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要加强新生儿监护,注意保暖、呼吸等情况,因为胎儿可能存在早产相关问题,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特殊人群考虑
高龄孕妇:高龄孕妇合并完全性前置胎盘时,妊娠风险更高。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胎儿染色体异常等风险增加,同时完全性前置胎盘导致的出血、早产等风险也更高。在孕期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包括更频繁的超声检查评估胎盘位置变化、胎儿发育情况等,分娩期要做好更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的预案。
有多次剖宫产史孕妇:有多次剖宫产史的孕妇发生胎盘植入、子宫破裂等风险增加。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多次剖宫产史时,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术前需详细评估子宫瘢痕情况、胎盘植入风险等,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术中要做好处理胎盘植入等紧急情况的准备,如准备好大量输血、子宫动脉栓塞等相关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