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因阑尾管腔阻塞等致细菌入侵引发炎症,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等,辅助检查可见白细胞等变化,多需手术治疗,预后与是否及时手术及年龄等有关;肠胃炎由饮食不洁等致,有腹痛腹泻等表现,辅助检查有相应特点,主要对症支持治疗,大多预后好,少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预后有差异。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阑尾炎:主要是由于阑尾管腔阻塞,如淋巴滤泡增生、粪石梗阻等,导致细菌入侵繁殖引起炎症;也可能因胃肠道疾病影响阑尾血运等因素诱发。不同年龄段人群病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常见淋巴滤泡增生阻塞管腔,老年人可能与粪石、肿瘤等有关。
肠胃炎:多由饮食不洁,食用被细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寄生虫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也可因服用某些药物、酗酒、过敏等因素导致。不同性别在病因上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如经常在外就餐者感染性肠胃炎风险更高,长期大量饮酒者药物性肠胃炎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阑尾炎: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初始多为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可伴有恶心、呕吐,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部分患者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若阑尾穿孔体温可更高。不同年龄段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阑尾炎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腹痛部位不固定等;老年人阑尾炎反应可能较迟钝,发热等表现可能不明显。
肠胃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便、黏液便等;常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部分患者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若为细菌感染导致的肠胃炎,发热可能更明显。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肠胃炎表现可能有差异,如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者可能因自身免疫力下降,肠胃炎恢复相对较慢。
体征表现
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有固定压痛,是阑尾炎重要体征;部分患者可有反跳痛、肌紧张,提示阑尾炎症较重,可能出现穿孔;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辅助检查可协助诊断。
肠胃炎:一般无固定压痛点,脐周可有轻压痛;若为感染性肠胃炎,可能有肠鸣音亢进等表现。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
阑尾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一般白细胞计数多在(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70%,若阑尾穿孔,白细胞计数可更高。
肠胃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腹部超声
阑尾炎: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超声下可见阑尾增粗、腔内积液等表现,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
肠胃炎:腹部超声一般无特异性表现,可能显示肠道蠕动增快等非特异性改变。
肠镜检查
阑尾炎:一般不用于阑尾炎的常规检查,但在鉴别诊断困难时,可排除肠道其他病变导致的类似症状。
肠胃炎: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如发现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有助于明确肠胃炎的病因,如感染性肠胃炎可见肠黏膜的炎症性改变,过敏性肠胃炎可见肠黏膜的过敏反应表现等。
四、治疗原则
阑尾炎:一旦确诊,一般建议手术治疗,如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等,尤其是急性阑尾炎患者;对于单纯性阑尾炎等病情较轻且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儿童手术相对恢复较快,但也需注意术后护理;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
肠胃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等方式;对于感染性肠胃炎,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治疗,如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主要对症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治疗后恢复情况可能有差异,如长期吸烟人群可能因吸烟影响胃肠道血液循环,肠胃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五、预后情况
阑尾炎: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若能及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若延误治疗出现阑尾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可能出现腹腔脓肿、肠梗阻等后遗症。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术后恢复快,预后较好;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肠胃炎:大多数肠胃炎患者经及时有效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可痊愈,预后良好;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如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未及时纠正等情况,可能危及生命,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预后可能有差异,如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肠胃炎患者,预后可能受基础疾病影响,恢复相对较慢且易出现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