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盆腔痛(有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紊乱)、不孕,还可能出现肠道、泌尿系统症状及性交痛等。盆腔痛中周期性疼痛多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非周期性和慢性盆腔痛与多种因素有关;月经异常由异位内膜影响子宫及卵巢功能所致;不孕与盆腔粘连、卵巢排卵及盆腔内环境改变等有关;肠道、泌尿系统及性交痛分别由异位内膜侵犯相应部位或受刺激引起。
一、疼痛症状
(一)盆腔痛
1.周期性疼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症状是盆腔疼痛,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疼痛通常从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持续整个经期。例如,有研究发现,约70%-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痛经症状,且随着病程延长,痛经程度可能逐渐加重。这种周期性疼痛与异位内膜组织在经期出血有关,异位的内膜组织在盆腔内受激素影响,经期出血导致局部炎症反应,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大腿等部位,不同个体疼痛放射部位可能有所差异。
2.非周期性盆腔痛
部分患者可出现非周期性的盆腔疼痛,在经期前后也可能有持续的下腹部疼痛,且疼痛程度可能较为顽固,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种非周期性疼痛的机制可能与异位内膜组织的持续存在导致的慢性炎症状态有关,炎症持续刺激盆腔组织,使神经末梢处于敏感状态,从而导致持续的疼痛感觉。
(二)慢性盆腔痛
除了与月经相关的疼痛外,一些患者还会出现慢性盆腔痛,即疼痛时间超过6个月,且没有明显的月经周期性规律。慢性盆腔痛的发生与异位内膜病灶引起的盆腔粘连、神经末梢受刺激以及局部炎症介质的持续释放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异位内膜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盆腔结构异常,影响盆腔器官的正常功能,同时粘连部位的神经受到牵拉等刺激,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
二、月经异常
(一)经量增多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异位的内膜组织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的正常脱落。异位内膜可能导致子宫肌层收缩不协调,使得经期子宫出血增多。有研究表明,约15%-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现象。例如,正常女性的月经量一般在30-50ml,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经量可能超过80ml。
(二)经期延长
患者的经期可能会延长,超过7天。这与异位内膜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有关,异位内膜可能干扰了子宫内膜的正常修复过程,导致经期延长。例如,正常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在经期后会逐渐修复,而异位内膜存在时,这种修复过程受到影响,使得经期持续时间变长。
(三)月经周期紊乱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的情况,表现为月经提前或推迟。这是由于异位内膜组织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进而影响了月经周期的调节。例如,异位内膜可能影响卵巢的排卵功能以及激素的分泌节律,从而使月经周期发生改变。
三、不孕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有不孕。其不孕的机制较为复杂,一方面,异位内膜组织可能引起盆腔粘连,粘连可影响输卵管的正常蠕动和拾卵功能,导致卵子和精子不能正常相遇受精;另一方面,异位内膜病灶可能影响卵巢的排卵功能,或者导致盆腔内环境改变,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例如,盆腔粘连可使输卵管伞端与卵巢之间的正常解剖关系改变,影响卵子的拾取;同时,盆腔内的炎症环境可能对精子和受精卵有毒性作用,进一步影响受孕。
四、其他症状
(一)肠道症状
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侵犯肠道时,患者可能出现肠道症状,如周期性的腹痛、腹泻、便秘,甚至便血等。例如,异位内膜侵犯直肠、乙状结肠时,在经期由于病灶出血,可刺激肠道,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便血。这是因为异位内膜组织在肠道内受经期激素影响出血,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二)泌尿系统症状
如果异位内膜侵犯泌尿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周期性的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症状。当异位内膜侵犯膀胱时,在经期膀胱黏膜受异位内膜出血刺激,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这是由于异位内膜组织在膀胱内,经期出血刺激膀胱黏膜,引起泌尿系统的症状。
(三)性交痛
部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性交时会出现疼痛,称为性交痛。疼痛多发生在性交过程中或性交后,与盆腔内异位内膜病灶受性交刺激有关。例如,异位内膜病灶位于盆腔深部或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时,性交时子宫颈受到碰撞或子宫收缩,可引起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