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骨髓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通过病史与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急性多见于儿童青少年,有相关牙病史,全身症状明显,局部有相应表现;慢性多由急性转变或有长期低毒感染史,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局部有瘘管等。影像学方面X线、CT、MRI各有特点,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和脓液细菌培养在急慢性时表现不同。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鉴别
(一)急性颌骨骨髓炎
1.病史方面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有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及牙周炎病史。例如,患儿可能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为根尖周炎,进而引发急性颌骨骨髓炎。
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全身不适等。年龄较小的儿童对感染的全身反应更敏感,可能出现精神萎靡、拒食等表现。
2.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为病源牙区牙龈红肿、疼痛,面部相应部位肿胀,早期可能有波动感,后期可形成瘘管。不同年龄的儿童面部解剖结构不同,肿胀的部位和范围可能有差异,且儿童的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感染扩散可能更快。
(二)慢性颌骨骨髓炎
1.病史方面
多由急性颌骨骨髓炎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也可能有长期低毒感染病史。成年人可能有既往急性骨髓炎未规范治疗的情况,而儿童可能是急性骨髓炎恢复过程中未得到有效控制。
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局部间断性流脓、瘘管形成等。儿童的慢性骨髓炎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发育,因为颌骨在儿童时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感染可能导致颌骨畸形等问题。
2.临床表现
局部可见经久不愈的瘘管,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周围组织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或硬化。儿童患者由于颌骨仍在生长,慢性感染可能导致颌骨发育不对称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二、影像学鉴别
(一)X线检查
1.急性颌骨骨髓炎
早期X线表现可能不明显,发病后1-2周可见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有低密度影。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期,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与成人不同,X线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随着病情发展,可见死骨形成,死骨周围有骨质增生。不同年龄儿童的骨代谢情况不同,骨质增生的程度和范围可能与成人有差异。
2.慢性颌骨骨髓炎
X线可见骨质破坏与骨质增生同时存在,有明显的骨膜反应,病变区骨质密度不均匀,可见死骨影像。儿童患者由于颌骨的生长,慢性感染导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影响颌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在X线片上可观察到颌骨的形态异常等情况。
(二)CT检查
1.急性颌骨骨髓炎
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软组织肿胀情况等。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感染对颌骨周围软组织及骨质的侵犯程度,由于儿童骨骼较薄,CT成像相对更清晰,但要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2.慢性颌骨骨髓炎
可以明确死骨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骨质增生的情况。儿童患者通过CT检查能更好地规划治疗方案,因为可以更精准地看到颌骨内部的病变结构,对于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清除死骨等有重要意义。
(三)MRI检查
1.急性颌骨骨髓炎
在早期就能显示骨髓腔内的炎症信号改变,对软组织感染的显示优于X线和CT。儿童患者的软组织对感染的反应在MRI上可以更早期被发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但同样要考虑MRI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的耐受性等问题。
2.慢性颌骨骨髓炎
能清晰显示瘘管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以及骨髓腔内的病变范围。对于儿童患者,MRI可以全面评估慢性感染对颌骨周围组织和颌骨本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鉴别
(一)血常规
1.急性颌骨骨髓炎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更为显著,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能大幅升高,且儿童对感染的反应可能导致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更明显。
2.慢性颌骨骨髓炎
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无明显异常。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的白细胞变化,而儿童患者即使慢性感染,白细胞计数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但通常不如急性感染时变化剧烈。
(二)脓液细菌培养
1.急性颌骨骨髓炎
可培养出致病菌,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致病菌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由于口腔卫生等因素,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特定的细菌,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为抗生素的选择提供依据。
2.慢性颌骨骨髓炎
培养出的致病菌可能与急性阶段有所不同,也可能培养出条件致病菌等。儿童患者的慢性骨髓炎致病菌培养同样重要,有助于指导长期抗感染治疗等措施,且要考虑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