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可致小肚子胀痛且尿不出,因结石梗阻尿路,刺激黏膜致痉挛、排尿受阻。其临床表现有小肚子间歇性或持续性绞痛、尿意却难排尿等。诊断靠超声、CT等影像学及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大量饮水、适度运动)和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等)。预防需调整饮食(控制钙、限制草酸摄入)、定期体检。
一、病因机制
肾结石导致小肚子胀痛且尿不出来主要是因为结石梗阻了尿路。当肾结石在肾盂、输尿管等部位移动时,会刺激尿路黏膜,引起平滑肌痉挛,从而产生小肚子胀痛的感觉。同时,结石梗阻会造成尿液排出受阻,导致尿液无法顺利通过输尿管、膀胱排出体外,出现尿不出来的情况。从解剖角度看,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部位,结石容易在这些狭窄处停留,引发梗阻。例如,根据相关研究,约70%的肾结石会停留在输尿管的狭窄部位,进而引起上述症状。
二、临床表现特点
疼痛方面:小肚子胀痛通常是间歇性或持续性的绞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难以忍受,可能与结石对尿路黏膜的刺激强度以及梗阻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会加重疼痛的不适感,但本质是结石梗阻引起的。
排尿方面:尿不出来表现为有尿意但无法排出尿液,严重时可能完全无尿排出。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结石梗阻会加重排尿困难的情况,而儿童患者则可能因为结石梗阻导致尿液在体内积聚,影响肾脏功能。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肾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肾盂、输尿管内的结石,还能观察到尿路梗阻引起的肾盂肾盏扩张等情况。例如,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结石的强回声光团以及后方的声影,对于直径大于2mm的结石有较好的检出率。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尿路梗阻的详细情况,对于一些较小的结石或者超声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C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它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增多,提示存在尿路黏膜损伤,这是因为结石移动过程中损伤了尿路黏膜导致出血。同时,还可能发现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因为结石梗阻容易引起尿液潴留,从而继发感染。
四、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大量饮水:对于较小的结石,通过大量饮水,增加尿量,有助于结石的排出。一般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3000ml以上,以产生足够的尿液冲刷尿路。不同年龄的患者饮水量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老年患者也要适当饮水,但要考虑心脏和肾脏功能情况。
适度运动:适当的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有助于结石的移动和排出。不过,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陪同进行一些安全的运动;老年患者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
手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将结石击碎,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等组织对冲击波的耐受性较差,需要谨慎选择;老年患者如果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可能不适合该治疗方法。
输尿管镜取石或经皮肾镜取石:对于较大的结石或者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结石,可采用这些手术方法。输尿管镜取石是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并取出;经皮肾镜取石是通过腰部穿刺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取出结石。这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有不同的适应情况,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评估后选择。
五、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控制钙的摄入:适量摄入钙,避免高钙饮食,因为过高的钙摄入可能增加肾结石的形成风险。例如,减少牛奶、豆制品等含钙丰富食物的过量摄入,但也不能完全不摄入钙,要保持平衡。不同年龄阶段对钙的需求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钙摄入,但要注意方式;老年患者要根据自身骨健康情况合理摄入钙。
限制草酸的摄入:减少菠菜、巧克力、浓茶等富含草酸的食物的摄入,因为草酸会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要注意饮食中草酸的含量,儿童要避免过多食用这类食物影响健康,老年患者也要注意控制草酸的摄入以降低肾结石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肾结石等泌尿系统问题。对于有家族肾结石病史的人群,更要加强体检频率,儿童如果有相关家族史,也要在适当年龄开始进行泌尿系统检查;老年人群由于泌尿系统功能逐渐减退,更要定期体检早期发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