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囊肿是肾脏内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病变总称,多为良性,影像学上超声、CT、MRI有特定表现,症状多为无症状或大囊肿压迫等,发病风险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有关,治疗依情况随访、穿刺或手术等;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不同,症状有三联征及全身等,发病风险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有关,治疗早期手术,中晚期联合靶向或免疫治疗等。
一、定义与性质
肾囊肿:是肾脏内出现与外界不相通的囊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可分为单纯性肾囊肿、先天性多囊肾等,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常见,通常是由肾小管憩室发展而来,一般对肾功能影响较小。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等多种病理类型,会影响肾脏正常结构和功能,可发生转移,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二、影像学表现差异
肾囊肿:
超声检查:表现为肾脏内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壁薄,后方回声增强。例如在超声下可清晰看到囊肿的无回声特征,其内部透声好,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
CT检查:平扫时呈低密度影,密度均匀,接近水的密度,增强扫描时囊肿无强化,囊壁通常很薄,不易被发现。比如典型的单纯性肾囊肿在CT上呈现为这种特征性的低密度无强化表现。
MRI检查: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肾癌:
超声检查:多数表现为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可不清晰,部分肾癌可伴有钙化等情况,回声表现多样。
CT检查:平扫多为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早期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肾实质,具有“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例如透明细胞癌在CT增强上常见这种强化模式。
MRI检查: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也可呈现“快进快出”的特征。
三、症状表现不同
肾囊肿:
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当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或引起并发症时,可能出现腰部胀痛、腹部可触及肿块等症状。例如囊肿直径大于5cm时,压迫周围结构的可能性增加,从而引发相应不适。
先天性多囊肾患者,在儿童期可能肾脏形态和功能多无明显异常,随着年龄增长,囊肿逐渐增多、增大,可出现腰痛、血尿、高血压等表现,后期还可能进展为肾功能不全。
肾癌:
常见症状有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即“肾癌三联征”,但出现三联征时往往已属晚期。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以及转移部位相关症状,如骨转移时出现骨痛,肺转移时出现咳嗽、咯血等。例如透明细胞癌患者有时会先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容易被忽视。
四、发病风险因素差异
肾囊肿: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肾囊肿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中肾囊肿较为常见。
遗传因素:先天性多囊肾与遗传有关,具有家族遗传性。
生活方式:一般认为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单纯性肾囊肿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可能通过影响整体健康间接相关。
肾癌:
年龄因素: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老年人患肾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肾癌与特定基因变异有关,如VHL综合征相关的肾癌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是肾癌明确的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肾癌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肥胖也是肾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可能通过影响激素水平、代谢等多种途径增加肾癌发病风险;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芳香族碳氢化合物、重金属等,也可能增加肾癌发病风险。
五、治疗方式区别
肾囊肿:
对于无症状且囊肿较小(直径小于4cm)的单纯性肾囊肿,通常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或CT检查,监测囊肿大小、形态等变化。
当囊肿较大(直径大于4cm-5cm)压迫周围组织,或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时,可考虑穿刺抽吸囊液并注入硬化剂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等。
先天性多囊肾患者,若出现高血压等并发症,需积极控制血压,常用降压药物如ACEI/ARB类药物等;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考虑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等。
肾癌:
早期肾癌(局限性肾癌)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肾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手术(肾部分切除术),需根据患者肿瘤情况、肾功能等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对于中晚期肾癌,在手术基础上可联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靶向药物如舒尼替尼等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免疫治疗药物如PD-1/PD-L1抑制剂等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肾癌患者,主要以系统治疗为主,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