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控制相关疾病和药物影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预防和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关措施,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更要严格遵循。
一、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规律作息都很重要。成年人应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例如学龄前儿童需10-13小时,学龄儿童需9-11小时。良好的作息能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节律,有助于胃肠道正常的消化和修复功能。长期熬夜会打乱胃肠道的生物钟,影响胃酸分泌等正常生理过程,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风险。
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更要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因为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而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激素水平对胃肠道的影响。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规律作息对溃疡的愈合和预防复发至关重要,能让胃肠道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进行修复等生理活动。
2.适度运动
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成年人可进行慢跑、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儿童可选择跳绳、骑自行车等运动,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活动时间。运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增强身体免疫力。缺乏运动的人群胃肠道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导致胃酸分泌相对过多,刺激胃黏膜,增加消化性溃疡风险。
女性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运动时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比如胃溃疡活动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轻柔的散步等,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诱发溃疡发作。
二、合理饮食
1.均衡营养
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可选择全谷物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等,其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稳定血糖,减少对胃酸分泌的刺激。蛋白质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每日摄入量根据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调整,一般成年人每公斤体重1-1.2克。脂肪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等,控制每日脂肪摄入总量,避免过多脂肪刺激胆囊收缩素分泌,间接影响胃酸分泌。
不同年龄人群营养需求有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保证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摄入;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总热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防止肥胖,因为肥胖可能增加腹内压,影响胃肠道血液循环,增加消化性溃疡风险。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哺乳期,要增加营养摄入以满足自身和胎儿或婴儿的需求。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要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胃黏膜的食物,同时保证足够营养促进溃疡愈合。
2.避免刺激性食物
减少辛辣食物摄入,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损伤,增加消化性溃疡发生概率。高盐食物也要限制,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等的侵蚀。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用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因为儿童胃肠道黏膜相对娇嫩。老年人味觉减退可能更倾向于重口味饮食,要提醒其注意控制盐和辛辣食物的摄入。女性在月经前期可能对辛辣食物更敏感,要注意自我调节饮食。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都应严格避免刺激性食物,以促进胃黏膜修复和预防溃疡复发。
三、控制相关疾病和药物影响
1.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诱因。如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应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不同人群治疗方案可能有差异,但都需遵循正规的治疗疗程。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治疗要更加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选择和剂量都要严格把控。
女性在备孕、孕期或哺乳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时,治疗要充分考虑对胎儿、婴儿的影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后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案。有消化性溃疡病史且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必须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以降低溃疡复发风险。
2.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或不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消化性溃疡风险。在需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中,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要尽量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剂型,或同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更要密切监测胃肠道反应,可定期检查粪便隐血等指标。
女性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注意自身的胃肠道反应,尤其是有痛经等需要使用此类药物的情况,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前,应咨询医生,评估使用该类药物的风险和收益,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