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致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经接触传染,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不同,可致多种并发症;结膜炎病因多样,不同类型临床表现有别。沙眼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结膜炎通过眼部检查等诊断。沙眼局部用抗衣原体药,有并发症对症治疗;结膜炎据病因用相应药物,非感染性脱离刺激源对症处理,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沙眼
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和穹窿结膜,早期可引起睑结膜滤泡增生、乳头肥大,晚期可导致睑内翻、倒睫、角膜混浊等并发症。其传播主要通过接触传染,例如共用毛巾、洗脸水等。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区,沙眼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容易感染,因为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接触感染源的机会较多。
结膜炎
是结膜组织在外界和机体自身因素作用下而发生的炎性反应的统称。其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物理性刺激、化学性损伤、过敏反应等)。感染性结膜炎可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例如细菌性结膜炎在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而过敏性结膜炎则与个体的过敏体质有关,有过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病,生活中接触到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时容易引发。
二、临床表现
沙眼
急性期症状包括畏光、流泪、异物感,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检查可见睑结膜充血明显,乳头增生,上下穹窿部结膜布满滤泡,可合并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慢性期症状相对较轻,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眼痒、异物感、干燥和烧灼感。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并发症,如睑内翻与倒睫,这会刺激角膜,导致角膜混浊、溃疡等,严重影响视力;还可引起上睑下垂,使眼睑不能正常抬起,影响外观和视物;结膜瘢痕形成可导致结膜干燥症,出现眼部干涩等不适。儿童患者如果沙眼病情较重,可能会影响眼部的正常发育,进而对视力产生长期不良影响。
结膜炎
不同类型结膜炎临床表现有所差异。感染性结膜炎中,细菌性结膜炎表现为眼部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伴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病毒性结膜炎主要症状为眼红、疼痛、畏光、流泪,分泌物为水样;衣原体性结膜炎(如包涵体性结膜炎)可表现为眼睑红肿、乳头增生,有黏液性分泌物。非感染性结膜炎中,过敏性结膜炎主要是眼痒,伴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等,分泌物多为黏液性;物理性刺激引起的结膜炎有明显的异物感、刺痛等症状,眼部可出现充血表现;化学性损伤引起的结膜炎症状较重,有眼部疼痛、剧烈的烧灼感、视力下降等,结膜可出现水肿、坏死等改变。不同年龄段人群患结膜炎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更仔细观察其眼部是否有异常表现。
三、诊断方法
沙眼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接触史、眼部症状等。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采用结膜刮片查找衣原体包涵体,或进行衣原体核酸检测等。同时,需要与其他具有类似结膜滤泡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滤泡性结膜炎等。对于儿童患者,诊断时要特别注意其卫生习惯和接触史,因为儿童感染沙眼的途径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准确判断。
结膜炎
首先通过详细的眼部检查,观察结膜的形态、颜色、分泌物等情况。对于感染性结膜炎,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等以明确病原体;对于过敏性结膜炎,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以确定过敏原种类。诊断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类型的结膜炎,例如区分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结膜炎,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诊断时,医生需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的配合下更好地完成各项检查。
四、治疗原则
沙眼
治疗主要是局部使用抗衣原体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等眼药水或眼膏。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如睑内翻矫正术治疗倒睫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足疗程用药,以彻底清除衣原体。儿童患者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并且要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结膜炎
感染性结膜炎根据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细菌感染用抗生素,病毒感染用抗病毒药物等;非感染性结膜炎则根据病因进行治疗,过敏性结膜炎使用抗过敏药物,物理性刺激或化学性损伤引起的结膜炎要脱离刺激源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干燥不适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治疗药物选择和剂量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儿童患者更要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其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