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磨牙是睡眠中上下牙齿不自主摩擦或紧咬现象,发生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可能由心理、咬合、神经、全身及药物因素引起,对牙齿、颞下颌关节、咀嚼肌有不良影响,诊断靠临床检查、病史询问和睡眠监测,可通过心理调节、调整咬合、治疗全身疾病、改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来预防与缓解。
可能的原因
心理因素:压力、焦虑、紧张等情绪可能导致夜间磨牙。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夜间发生磨牙的概率相对较高。儿童在面临考试等心理压力情境时,也可能出现夜间磨牙情况。
咬合因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牙齿排列不整齐、有缺牙、牙齿过长等情况,会使咀嚼肌在睡眠中不自觉地收缩,从而引发磨牙。青少年处于牙齿发育阶段,若牙齿萌出异常,易出现咬合干扰,增加夜间磨牙风险。
神经系统因素:大脑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夜间磨牙的发生。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递质失衡,会影响咀嚼肌的正常运动节律,导致磨牙现象。成年人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可能干扰神经系统调节,诱发夜间磨牙。
全身因素:某些全身疾病也可能与夜间磨牙相关,如肠道寄生虫感染(虽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少见,但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仍有发生可能)、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儿童若有肠道寄生虫感染,除了夜间磨牙,还可能伴有腹痛、消瘦等表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除磨牙外,常伴有多汗、心悸、体重减轻等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诱发夜间磨牙,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夜间磨牙不良反应,若有异常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对健康的影响
牙齿方面:长期夜间磨牙会导致牙齿磨损,使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受损,出现牙齿敏感、酸痛,严重时可导致牙齿过度磨损、牙本质暴露,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儿童长期磨牙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等问题加重。
颞下颌关节方面:磨牙会使颞下颌关节负担加重,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出现关节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成年人若频繁磨牙,颞下颌关节长期受影响,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和张口功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颞下颌关节还未完全成熟,长期磨牙对其发育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
咀嚼肌方面:长期磨牙会使咀嚼肌过度疲劳,出现咀嚼肌酸痛、疲劳感,影响日常的咀嚼功能。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长期磨牙都会导致咀嚼肌功能异常,进而影响进食等日常生活。
诊断方法
临床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口腔情况,包括牙齿的咬合关系、牙齿磨损程度等。通过口腔视诊、触诊等方式,了解咀嚼肌的状态以及颞下颌关节是否有异常。例如,检查牙齿是否有过度磨损的牙面、是否存在咬合干扰点等。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心理状态、既往病史等。了解患者是否有压力过大、焦虑等心理因素,是否有相关全身疾病史以及药物使用情况等。如询问儿童是否有肠道寄生虫感染史、近期是否有考试等压力事件。
睡眠监测:对于一些难以明确原因的夜间磨牙患者,可能会建议进行睡眠监测。通过监测睡眠过程中磨牙的频率、强度以及睡眠状态等,进一步明确夜间磨牙的发生规律和相关因素。
预防与缓解措施
心理调节: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夜间磨牙,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和焦虑。成年人可以通过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儿童则可在家长引导下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活动,如听舒缓音乐、进行轻松的游戏等,减轻心理负担。
调整咬合:如果是咬合因素引起的夜间磨牙,可通过正畸治疗调整牙齿排列,或制作咬合垫来改善咬合关系。正畸治疗适用于牙齿排列不齐等情况的人群,通过佩戴牙套等方式逐步调整牙齿位置;咬合垫则是在睡眠时佩戴,缓冲牙齿之间的摩擦,减轻对牙齿和咀嚼肌的损伤。青少年可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正畸治疗方案;成年人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咬合垫或正畸治疗。
治疗全身疾病:对于由全身疾病引起的夜间磨牙,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夜间磨牙,需进行驱虫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则需针对甲状腺功能进行相应治疗,控制病情后夜间磨牙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儿童若怀疑肠道寄生虫感染,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驱虫治疗;成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需遵循内分泌科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系统治疗。
改善睡眠环境:营造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有助于减少夜间磨牙的发生。保持卧室温度适宜、光线昏暗、减少噪音干扰等。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良好的睡眠环境都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降低夜间磨牙的概率。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儿童则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夜间磨牙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