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炎是口唇部位炎症性疾病统称,病因有外部的气候、日光、局部刺激、接触过敏原及内部的营养不良、系统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慢性非特异性、腺性、光化性等类型;诊断靠病史和临床表现,需与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等鉴别;治疗包括一般、局部、全身治疗,预防要保持唇部清洁湿润、注意饮食均衡、避免不良刺激。
一、病因
1.外部因素
气候因素:干燥、寒冷的气候容易使口唇黏膜水分丢失,导致口唇炎。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若不注意唇部保湿,就较易引发口唇炎。对于儿童来说,由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气候影响出现口唇炎;而老年人皮肤水分含量减少,唇部皮肤也更干燥,同样易患口唇炎。
日光照射:长期日光照射可引起日光性口唇炎。紫外线照射会损伤口唇黏膜细胞,导致炎症反应。从事户外工作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由于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患日光性口唇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局部刺激:不良的舔唇、咬唇习惯,会破坏唇部的皮脂膜,导致唇部水分流失,引发炎症。例如一些儿童可能有不自觉舔唇的习惯,这就增加了口唇炎的发生几率;佩戴不合适的义齿等也可能对口唇黏膜产生刺激,引发局部炎症。
接触过敏原:某些人可能对口红、牙膏、食物等中的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从而引发接触性口唇炎。比如对某些口红中的香料过敏的人群,使用该口红后就可能出现口唇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2.内部因素
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可导致口唇炎。例如长期偏食、挑食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B族缺乏,进而影响唇部黏膜的正常代谢,引发炎症。对于儿童来说,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就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性口唇炎;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也较易出现营养素缺乏情况,增加口唇炎的发病风险。
系统性疾病: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伴发口唇炎,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唇部容易发生感染性炎症;脂溢性皮炎患者也常合并口唇部位的炎症表现。
二、临床表现
1.慢性非特异性口唇炎
脱屑性口唇炎:唇部有反复脱屑,可伴有轻度瘙痒。脱屑可呈片状,也可呈细屑状,患者常不自觉地将屑皮撕下,从而导致唇部黏膜进一步受损。儿童若患此型口唇炎,可能会因为唇部不适而频繁用手触摸唇部,加重症状;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差,脱屑情况可能相对更明显。
糜烂性口唇炎:唇部出现糜烂、渗出,有炎性渗出物,可形成结痂。患者会感觉唇部疼痛、灼热,影响进食和说话。对于儿童来说,糜烂性口唇炎可能会因为疼痛而抗拒进食,进而影响营养摄入;老年人由于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糜烂面愈合可能较慢。
2.腺性口唇炎:唇部可见黏液腺增生、肥大,有多数结节状肿大的黏液腺,挤压时可有黏液样物质从导管口排出。
3.光化性口唇炎:多发生于长期日光照射后,下唇部明显,唇部红肿、糜烂,有血痂形成。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唇部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既往病史等,同时观察唇部的具体表现,如是否有脱屑、糜烂、肿胀等情况。必要时可能会进行patch试验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接触性过敏原等情况。
2.鉴别诊断
扁平苔藓:扁平苔藓可发生于唇部,表现为白色条纹、糜烂等,但一般有口腔其他部位的病损,且病理表现有其特异性。
盘状红斑狼疮:唇部盘状红斑狼疮表现为唇部红斑、糜烂,边界清晰,有角质栓形成,皮损可超出唇部范围,面部等其他部位也可能有典型的红斑狼疮表现,病理检查可鉴别。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刺激因素,如纠正舔唇、咬唇习惯,避免日光暴晒,注意唇部保湿,使用润唇膏等。对于儿童,家长要引导其纠正不良习惯,并为其选择合适的儿童专用润唇膏;老年人则要注意做好唇部防晒和保湿工作。
局部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口唇炎采用相应的局部治疗方法。如脱屑性口唇炎可使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等,但儿童需谨慎使用,避免过量吸收)或激素类软膏涂抹;糜烂性口唇炎可先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湿敷,然后再涂抹药物。
全身治疗:对于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口唇炎,可补充相应的维生素等营养素;对于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2.预防
保持唇部清洁湿润:日常使用合适的润唇膏保持唇部湿润,特别是在干燥季节。儿童可选择无刺激、温和的儿童润唇膏;老年人选择滋润度合适的润唇膏。
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不挑食、偏食。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全面;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营养素。
避免不良刺激:纠正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选择合适的化妆品、义齿等,避免接触过敏原。儿童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唇部习惯,及时纠正;老年人在选择义齿等时要确保合适,减少对口唇黏膜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