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手术后需从多方面护理,饮食上要增加水分摄入、调整饮食结构;休息与活动要保证充足休息、逐步适度活动;要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要定期复查;还要关注血尿和感染等并发症迹象。儿童和老年患者因自身特点在各方面护理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饮食方面
1.增加水分摄入
尿结石手术后应大量饮水,一般每天饮水量需保持在2000-3000毫升。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要根据体重适量饮水,比如体重20kg的儿童,每天饮水量可维持在1000-1500毫升左右,通过增加尿量来稀释尿液,减少尿液中晶体物质的沉积,降低结石复发的风险。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使尿液稀释,促进小的结石碎片排出。
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的患者,饮水需遵循医生指导,避免因过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也需合理控制饮水量,防止出现水中毒等情况。
2.调整饮食结构
控制钙的摄入:并非完全禁止钙的摄入,而是要合理控制。例如,对于草酸钙结石患者,要避免大量食用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但也不能过度限制,因为完全不摄入钙可能会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一般每天钙的摄入量控制在800-1000毫克为宜。
限制草酸摄入:减少富含草酸的食物,像菠菜、巧克力、坚果等的摄入。以菠菜为例,每100克菠菜中草酸含量较高,草酸钙结石患者应尽量少吃。
低嘌呤饮食:对于尿酸结石患者,要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因为嘌呤代谢会产生尿酸,过多的尿酸会促进尿酸结石形成。
二、休息与活动方面
1.休息
术后需要充分休息,一般建议术后前1-2天以卧床休息为主。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其有充足的睡眠,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更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每天睡眠时间应在7-9小时左右。
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压迫手术部位,影响伤口愈合。例如,采取仰卧位时可在腰部垫薄枕,减轻腰部压力。
2.活动
术后适当的活动有助于身体恢复和结石碎片排出,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术后2-3天可根据身体状况逐渐进行轻度活动,如在床上翻身、坐起等。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以在术后适当帮助其进行肢体的轻柔活动,如屈伸下肢等,但要避免患儿进行跑跳等剧烈活动。老年患者活动时要缓慢进行,可先从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0-15分钟为宜,避免过度劳累。
术后1-2周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三、伤口护理方面
1.观察伤口情况
要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伤口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疼痛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为娇嫩,更要留意伤口周围是否有异常表现,一旦发现伤口渗血较多、红肿明显或有脓性分泌物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老年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也要定期观察伤口,确保伤口没有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2.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部位清洁干燥。如果伤口被尿液污染等,要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儿童患者在更换敷料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老年患者皮肤可能较为松弛,在操作时要小心,防止拉扯伤口。
四、复查方面
1.定期复查
术后要按照医生制定的复查计划按时进行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左右需进行首次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通过尿常规可以了解尿液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情况,泌尿系统超声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等部位有无结石残留或新的结石形成。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复查的频率和具体项目可能会有所调整。儿童患者由于结石复发风险可能与成人不同,复查时要更加关注泌尿系统的发育情况以及结石复发迹象;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变化,复查项目可能需要更加全面,除了常规的尿常规和超声检查外,可能还需要进行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五、并发症观察方面
1.关注血尿情况
术后短期内可能会有轻微血尿,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如果血尿持续加重,如尿液颜色鲜红且伴有血块等,要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留意患儿尿液的颜色变化,因为儿童可能不太会准确描述症状;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血尿加重可能提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输尿管损伤等,需要引起重视。
2.注意感染迹象
观察有无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感染症状。如果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5℃,或者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可能提示发生了泌尿系统感染。儿童患者感染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非典型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