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可通过症状表现、体征检查及辅助检查来诊断。症状表现有初始上腹部或脐周痛后转移固定右下腹的腹痛,及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体征检查有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还有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阳性表现;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平片、CT等可辅助诊断,综合相关表现可判断是否患阑尾炎。
一、症状表现
1.腹痛
初始表现:典型的阑尾炎腹痛多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传导最初定位不精确。对于儿童来说,腹痛起始部位可能不太典型,有时更容易被忽视。成年人中,约70-80%的阑尾炎患者会出现这种转移性腹痛,一般经过数小时(6-8小时)后,腹痛会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迟钝,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程度也可能较轻,但病情可能进展较快。
腹痛性质:腹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等。单纯性阑尾炎常表现为轻度隐痛;化脓性阑尾炎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阑尾炎则为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随后会持续加剧。
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在发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发生恶心、呕吐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由于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呕吐可能会比较频繁。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食欲减退。
腹泻或便秘:有些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这可能与阑尾炎症刺激肠道有关。而便秘相对较少见,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本身较弱,发生便秘的风险相对更高,且阑尾炎导致的胃肠道症状可能会加重其胃肠功能紊乱。
二、体征检查
1.右下腹压痛
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固定压痛是阑尾炎的重要体征。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麦氏点压痛都是判断阑尾炎的关键指标之一。但在肥胖患者、老年人或儿童中,压痛部位可能不太典型,但仍以右下腹为主要压痛区域。例如,儿童由于腹壁较薄,压痛可能更容易被察觉,但也可能因为其配合度差而需要更仔细地检查。
2.反跳痛
反跳痛即Blumberg征,是指按压右下腹后迅速抬手时患者疼痛加剧。这提示阑尾炎症已波及腹膜壁层,是腹膜炎的表现。对于婴幼儿,检查反跳痛时要格外轻柔,避免因患儿哭闹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反跳痛可能不明显,但如果存在腹膜炎,仍会有相应表现。
3.腹肌紧张
当阑尾炎症较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时,可出现腹肌紧张。儿童腹肌较薄弱,腹肌紧张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如果有腹膜炎存在,仍会有一定程度的腹肌紧张表现。老年人肌肉松弛,腹肌紧张可能不显著,但腹腔内感染时,通过触诊仍可发现腹部有抵抗感。
4.其他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用手按压左下腹,然后突然松开,若引起右下腹疼痛,即为阳性,提示阑尾有炎症。该试验对于诊断阑尾炎有一定辅助价值,儿童进行此试验时,操作要轻柔,根据患儿反应判断结果。
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右下肢向后过伸,若引起右下腹疼痛,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炎。老年人腰大肌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进行该试验时要注意操作幅度和力度。
闭孔内肌试验: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将右股向内旋转,若引起右下腹疼痛,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多见于盆腔位阑尾炎。儿童进行此试验时要考虑其关节活动度等因素。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70%。但在老年人、儿童尤其是婴儿中,白细胞升高可能不明显,不过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仍有一定诊断意义。例如,儿童急性阑尾炎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往往增高。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对于儿童及孕妇等不宜进行X线检查的人群,腹部B超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但腹部B超检查结果受操作者经验影响较大,对于一些轻度阑尾炎,可能存在漏诊情况。例如,肥胖患者的阑尾可能难以清晰显示。
腹部X线平片:一般不用于诊断单纯性阑尾炎,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怀疑阑尾有粪石梗阻时可能会有帮助。可见到阑尾部位的粪石影等,但阳性率较低。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阑尾炎,尤其是复杂型阑尾炎,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清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但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权衡辐射剂量的影响,一般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体征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得了阑尾炎。如果出现上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