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与牙周病在病变部位、表现、检查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蛀牙病变在牙齿硬组织,早期有白垩色斑块等,检查用视诊、探诊、X线,治疗是去龋坏后充填等;牙周病变在牙齿周围支持组织,早期牙龈红肿出血等,检查用视诊、探诊、X线,治疗是去局部刺激因素后相应处理,且不同性别、有基础病史人群在表现和治疗上有不同特点。
一、病变部位及表现差异
蛀牙(龋齿)
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牙齿的硬组织,如牙釉质、牙本质等。
表现:早期可能牙齿表面有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龋洞,进食酸甜食物时可能会出现敏感酸痛症状,龋洞进一步发展累及牙髓时会出现自发痛、冷热刺激痛加剧等。例如,细菌在牙齿表面定植,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酸,逐渐腐蚀牙齿硬组织,从初期的微小脱矿到形成可见的龋损。不同年龄人群蛀牙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喜欢吃甜食,乳牙蛀牙发生率较高,而成年人蛀牙多与口腔卫生维护不佳、牙齿存在不易清洁的窝沟等因素有关。
牙周病
病变部位:主要累及牙齿周围的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等。
表现:早期多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刷牙或咬硬物时易出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比如,牙菌斑、牙结石等局部刺激因素长期存在,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到牙周支持组织。不同性别在牙周病发生发展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牙周组织对局部刺激的反应可能更明显,更容易出现牙龈炎症加重等情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吸烟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增加牙周病的发生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牙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牙周病往往更难控制,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二、检查方法区别
口腔视诊
蛀牙: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牙齿表面,可发现是否有颜色改变、龋洞形成等情况,能初步判断牙齿硬组织是否存在病变。
牙周病:视诊主要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有无红肿、退缩,牙周袋的形成情况等,可初步了解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
探诊检查
蛀牙:用探针探查龋洞,可感知龋洞的深度、质地等,判断龋损累及的牙齿组织层次。例如,探针探查龋洞时,若感觉龋洞较浅,可能仅累及牙釉质或牙本质浅层;若探针能深入较深部位且有敏感反应,可能已累及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
牙周病:探诊主要是探测牙周袋的深度、附着丧失程度等。牙周探针进入牙周袋,测量袋底到龈缘的距离,同时观察是否有附着丧失,附着丧失是牙周病的重要指标,即牙齿的附着水平较正常降低。
X线检查
蛀牙:拍摄X线片可更清晰地看到牙齿硬组织内部的龋损情况,比如龋洞与牙髓腔的距离,有无继发龋等。对于一些隐蔽部位的龋损,X线检查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牙周病:X线片可以显示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牙槽骨的形态等,帮助医生判断牙周组织破坏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比如牙槽骨是水平吸收还是垂直吸收等,这对于制定牙周病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进行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可选择合适的低剂量摄影技术;老年人可能存在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生理性变化,X线表现可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但诊断原则是一致的,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X线片能更准确评估病情变化。
三、治疗原则不同
蛀牙
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龋坏组织,然后用合适的充填材料进行充填修复。早期浅龋可通过再矿化治疗等保守方法,阻止龋损进一步发展;中龋、深龋需要去除龋坏组织后进行充填,若累及牙髓则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后续处理。例如,对于简单的恒牙浅龋,可使用药物进行再矿化处理,促进牙齿硬组织的修复;而对于较深的龋洞,需要用牙科充填材料如树脂等进行填充,恢复牙齿的外形和功能。不同年龄儿童蛀牙治疗时,需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对于不配合的儿童可能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治疗,且充填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牙齿的发育特点等。
牙周病
治疗原则:首先是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通过洗牙去除牙菌斑、牙结石等,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牙周袋的深部清洁、牙周手术等。对于伴有全身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进行牙周治疗。例如,初期牙周病患者通过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去除菌斑和牙结石,控制牙龈炎症;对于牙槽骨吸收严重、牙齿松动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翻瓣手术等。不同性别牙周病患者治疗时,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妊娠期进行牙周治疗需选择合适的时机,尽量避免在妊娠早期和晚期进行复杂的牙周手术,以防引起早产等不良后果;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对牙周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在牙周治疗前后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保证牙周治疗的顺利进行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