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有不同类型且各有典型症状,通过视诊、触诊等体格检查及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婴幼儿、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疝气有各自特点,需针对性检查及应对。
一、症状表现
(一)不同类型疝气的典型症状
1.腹股沟疝
男性多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部分患者可伴有坠胀感。婴儿腹股沟疝有时表现为一侧阴囊偏大。
对于成人,腹股沟疝的肿块通常呈梨形或椭圆形,开始时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咳嗽时出现,平卧时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甚至占据整个腹股沟区并降入阴囊。
2.脐疝
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脐部有半球形或球形肿块,哭闹、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安静、平卧时肿块可回纳。成人脐疝较少见,肿块一般较小,站立或用力时突出,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
3.股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平卧回纳内容物后,疝块有时并不完全消失,且由于股管几乎是垂直的,疝块回纳后咳嗽冲击感也不明显。患者可伴有局部胀痛等不适。
4.切口疝
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患者在切口部位可见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腹部牵拉感、坠胀感等。
二、体格检查
(一)视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腹部有无异常隆起、肿块突出等情况。例如,腹股沟疝患者可能在腹股沟区看到或摸到突出的肿块;脐疝患者脐部有明显的肿块隆起等。
(二)触诊
通过触诊来判断肿块的性质,如肿块是否可回纳、质地如何等。对于可回纳的疝气肿块,医生用手推送时肿块能够回纳腹腔,并且可能感觉到腹腔内组织通过缺损处向体表突出的感觉。同时,还会检查局部有无压痛等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原理及优势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腹部组织的结构,对于疝气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观察到疝内容物的情况,如是否有肠管等组织突出,以及疝环的大小等。超声检查是无创的,对人体基本无辐射,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婴幼儿和孕妇等特殊人群。
例如,在诊断腹股沟疝时,超声可以明确疝囊的位置、大小,以及疝内容物是否为肠管等,还能判断肠管是否有嵌顿等情况。
2.具体表现
当存在疝气时,超声下可看到腹腔内的组织通过腹壁的缺损处突出形成的异常回声团块,可复性疝气在患者平卧或手法推送时,团块可回纳到腹腔内。
(二)CT检查
1.适用情况
对于一些复杂的疝气情况,如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等不典型情况,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它能更清晰地显示腹壁缺损的大小、位置,以及疝内容物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等。
例如,对于一些成人复杂的切口疝,CT检查有助于医生制定手术方案,因为它可以明确疝环周围组织的情况,判断是否有足够的组织来进行修补等。
四、特殊人群特点
(一)婴幼儿
1.疝气表现特点
婴幼儿疝气多为腹股沟疝或脐疝。腹股沟疝在婴儿哭闹、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腹股沟区可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安静或平卧后可消失。脐疝则是脐部有半球形肿物,直径多在1-2厘米,哭闹时肿物突出,安静时可回缩。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腹股沟区或脐部的异常情况。
2.检查及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的疝气检查,要轻柔操作。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无辐射检查方法,能较好地明确疝气情况。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婴幼儿,避免因检查操作引起婴儿过度哭闹增加腹内压,影响检查结果的判断。
(二)老年人
1.疝气特点
老年人疝气往往症状不典型,部分可能表现为腹部隐痛、坠胀感,而肿块突出不明显。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这些疾病可导致腹内压增高,使疝气更容易发生且不易回纳,嵌顿的风险相对较高。
2.检查及应对
老年人进行检查时,除了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进行超声或CT检查时,要确保检查过程中患者的耐受情况。对于可能存在的嵌顿疝等紧急情况要及时识别和处理,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嵌顿疝若不及时处理,容易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三)女性
1.股疝特点
女性股疝相对多见,由于女性骨盆较宽等解剖特点,股疝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股疝肿块较小,容易被忽视,而且股疝发生嵌顿的几率相对较高,因为股管周围的组织较坚韧,疝内容物不易回纳。
2.检查及关注要点
女性在进行疝气检查时,医生要特别注意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的情况。对于有腹部不适、腹股沟区或卵圆窝处异常的女性,要及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股疝等情况。同时,要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妊娠等情况对疝气的影响,在检查和诊断时综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