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是角膜组织受外伤、感染等因素引发的炎症,病因有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和非感染(外伤、自身免疫病、营养不良),表现为疼痛、视力下降、分泌物增多及角膜浸润、溃疡等,通过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诊断,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可通过注意眼部卫生、避免外伤、合理用药、增强免疫力预防。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起感染性角膜炎。例如,在一些不注意眼部卫生,用脏手揉眼等情况下,细菌容易侵入角膜导致炎症。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下细菌感染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细菌的机会较多,相对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而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成年人也可能因接触细菌而患病。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是常见的致角膜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具有复发性,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劳累等情况,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可能被激活,从而引发角膜炎。对于有过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更容易复发,影响生活质量。
真菌感染:多发生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有角膜外伤、植物性角膜异物等情况。比如,农业生产中被植物枝叶等划伤角膜后,若处理不及时,就容易继发真菌感染。
2.非感染因素
眼部外伤:机械性外伤、角膜异物剔除后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角膜上皮受损,从而使病原体容易侵入引发炎症。例如,工作中不小心被金属碎屑等击中眼睛,或者日常生活中被树枝等刮伤角膜,都可能引发角膜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能累及角膜,引发免疫性角膜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疾病的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容易出现眼部的免疫性炎症反应。
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等可引起角膜干燥、软化,进而引发角膜炎症。在一些营养不良的地区,或者长期挑食、偏食的人群中,可能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情况,增加了角膜炎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疼痛:患者常感到眼部疼痛,这种疼痛较为明显,可伴有畏光、流泪等症状。疼痛是因为炎症刺激了角膜的神经末梢,畏光则是由于角膜炎症导致角膜敏感性增高,遇到光线刺激时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反应。
视力下降:炎症影响了角膜的透明度,导致光线不能正常通过角膜折射进入眼内,从而引起视力下降。不同程度的角膜炎视力下降程度不同,轻度角膜炎可能仅表现为视力轻度模糊,而严重的角膜炎可能导致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
分泌物增多:根据不同的病因,分泌物的性质有所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炎可能出现脓性分泌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出现水样分泌物等。
2.体征
角膜浸润:通过眼科检查可以发现角膜上有浸润灶,表现为角膜局限性的混浊。
角膜溃疡: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角膜溃疡,溃疡的大小、深浅等因病情而异。
三、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过程、既往眼部病史、全身病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眼部外伤史、是否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情况、是否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信息对于明确角膜炎的病因非常重要。
2.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角膜的病变情况,如浸润灶的位置、大小、形态,溃疡的深度等,是诊断角膜炎的重要检查方法。
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角膜炎,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如取角膜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以确定是细菌、病毒还是真菌感染,并进行药敏试验(对于细菌感染),为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
1.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药膏;病毒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病毒药物;真菌感染引起的,使用抗真菌药物。例如,对于细菌感染常用的抗生素有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等;抗病毒药物有更昔洛韦滴眼液等;抗真菌药物有那他霉素滴眼液等。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出现角膜穿孔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角膜移植术等。
五、预防
1.注意眼部卫生: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不用脏手揉眼,勤洗手。尤其是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眼部的机会。
2.避免眼部外伤: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眼部的活动时,如进行木工、金属加工等工作时,要佩戴防护眼镜,防止眼部外伤。农业生产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被植物枝叶等划伤。
3.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防止引起真菌感染等并发症。
4.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当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角膜炎的发生。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减少对眼部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