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积水是尿液从肾盂排出受阻致肾盂肾盏扩张、肾实质萎缩等的疾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有症状型,诊断靠超声等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术后需做好护理,孕期保健和新生儿婴儿期护理可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对保护肾功能至关重要。
发病机制
当尿路出现梗阻时,肾盂内尿液排出不畅,导致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压迫肾实质,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的肾积水可能会使肾实质逐渐变薄,肾功能受损,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衰竭。不同年龄段小儿肾积水的发病机制可能有所差异,新生儿及小婴儿的肾积水多与先天性尿路畸形相关,而年长儿可能因后天性因素如结石等引起。
小儿肾积水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部分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B超等检查发现肾积水。这种情况在一些轻度肾积水的小儿中较为常见,由于病情进展缓慢,小儿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表现。
有症状型:
腹部包块:较大的肾积水可在腹部触及包块,肿块的大小取决于肾积水的程度。例如,肾盂积水严重时,腹部可摸到囊性的包块,质地柔软,表面光滑。
腹痛:患儿可能出现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或胀痛。疼痛的原因是由于肾盂内压力增高,牵拉肾包膜引起。
血尿:少数患儿可能出现血尿,这是因为肾盂肾盏扩张,黏膜血管破裂所致。血尿一般为镜下血尿,严重时可出现肉眼血尿。
尿路感染:肾积水容易并发尿路感染,患儿可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这是由于尿液淤积,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小儿肾积水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小儿肾积水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肾脏的形态、大小、肾盂肾盏的扩张程度等。通过测量肾盂前后径等指标来判断肾积水的严重程度,一般肾盂前后径小于10mm为轻度肾积水,10-15mm为中度肾积水,大于15mm为重度肾积水。
静脉肾盂造影(IVP):可以了解尿路的形态和功能,显示肾盂肾盏的形态、输尿管的走行等,有助于明确梗阻的部位。但对于婴幼儿,由于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可能会影响造影剂的排泄,需要谨慎使用。
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于一些复杂的肾积水病例,MRU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尿路成像,尤其适用于不宜进行X线造影检查的患儿,如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
小儿肾积水的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肾积水且肾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的患儿。需要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观察肾积水的变化情况。同时,要注意预防尿路感染,保持患儿的外阴清洁,多喝水,增加尿量,起到一定的冲刷尿路的作用。对于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但暂时不需要立即手术的患儿,保守治疗是一种过渡措施。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肾积水进行性加重,肾实质明显变薄,肾功能受损;或者出现严重的尿路感染且保守治疗无效;以及存在明显的尿路梗阻症状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手术方式有所差异。对于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引起的肾积水,多采用肾盂成形术,通过重建肾盂输尿管的连接,恢复尿液的正常排出。对于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肾积水,可能需要进行取石手术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尿路梗阻,保护肾功能。
小儿肾积水治疗后的护理
术后一般护理:
体位护理:患儿术后根据麻醉方式采取相应的体位,如全身麻醉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清醒后,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采取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切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定期更换切口敷料,防止切口感染。
管道护理:如果术后有尿管、引流管等,要妥善固定,保持管道通畅,防止扭曲、受压、脱落。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
饮食护理:术后患儿的饮食要根据病情逐渐调整。一般术后早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随着患儿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身体恢复。要注意保证患儿足够的水分摄入,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康复期护理:指导患儿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带患儿复查,包括超声、肾功能等检查,了解肾脏恢复情况。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对于年长儿,要给予心理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
小儿肾积水的预防
孕期保健: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尤其是超声检查,及时发现胎儿是否存在先天性尿路畸形等问题。如果发现胎儿有肾积水等情况,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监测。
新生儿及婴儿期护理:注意保持新生儿和婴儿的外阴清洁,避免尿路感染。对于有家族遗传性尿路畸形病史的小儿,要加强监测,定期进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积水等问题并及时处理。
总之,小儿肾积水是一种需要重视的儿科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保护患儿的肾功能至关重要。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做好术后护理和预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