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阑尾炎是阑尾较轻的炎症改变,由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入侵等引起,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等表现,辅助检查有血常规、超声等,诊断结合病史等,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鉴别,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预后良好,手术方式有开腹和腹腔镜等,非手术有复发可能,儿童、老年人等有不同恢复特点。
一、定义
单纯性阑尾炎是阑尾炎中较轻的一种类型,是由阑尾管腔阻塞或细菌入侵等原因引起的阑尾的单纯性炎症改变,主要病理改变为阑尾轻度肿胀,浆膜面充血,失去正常光泽,阑尾黏膜上皮有少量缺损、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二、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这是最常见的病因,多因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约占60%,多见于年轻人;其次为粪石阻塞,约占35%,多见于成年人。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等也可引起阑尾管腔阻塞。当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影响阑尾静脉回流,导致阑尾缺血,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细菌入侵: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细菌繁殖并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黏膜上皮并使黏膜形成溃疡,细菌穿过溃疡的黏膜进入阑尾肌层。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进一步阻碍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坏死。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
三、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有差异,儿童由于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起始于右下腹部;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腹痛程度可能较轻。
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恶心、呕吐,呕吐一般不重,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
全身症状:早期可出现乏力,炎症较重时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
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单纯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不同年龄人群麦氏点位置可能因体型等因素略有差异,但大体在这个区域。
腹膜刺激征:早期一般不明显,当阑尾化脓、坏疽、穿孔时才出现,但单纯性阑尾炎时腹膜刺激征多不明显。
四、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有所升高,白细胞计数多在(10-15)×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0.7-0.8左右。儿童血常规变化可能与儿童自身免疫特点有关,儿童白细胞计数可能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升高。
超声检查:超声可发现增粗的阑尾,若能发现阑尾腔内的粪石等也有助于诊断,超声对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相对安全,可避免X线辐射的影响。
CT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尤其是儿童等对辐射较敏感的人群需谨慎选择。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血常规等辅助检查。根据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等表现,再结合血常规等提示有炎症的依据,一般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多有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重,呈刀割样,迅速波及全腹,腹肌板状强直,肝浊音界消失,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等,与单纯性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等表现不同。
右侧输尿管结石:多呈突然发生的右下腹阵发性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超声或X线检查可发现输尿管结石。
妇产科疾病:对于女性患者需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阴道流血等表现;卵巢囊肿蒂扭转可有盆腔包块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超声等可协助鉴别。
六、治疗
手术治疗:单纯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原则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儿童等对创伤恢复有较高要求的人群,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院的技术条件等选择手术方式。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对胎儿的影响。
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有手术禁忌证或拒绝手术治疗者。可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选用针对大肠埃希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等,但非手术治疗有复发的可能,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病情加重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七、预后
单纯性阑尾炎如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恰当治疗,预后良好。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非手术治疗的患者有一定的复发风险,但经过规范治疗多数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儿童患者在治疗后需注意观察恢复情况,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关注手术对其身体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如腹腔镜手术相对开腹手术对儿童身体创伤小,更有利于儿童术后恢复和身体发育。老年人则要关注术后恢复情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减退,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加强术后护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