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经常磨牙受精神心理、牙齿咬合、神经系统、全身系统性疾病、药物、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影响,需积极排查诱因,针对不同因素采取调整生活方式、口腔科治疗、治疗原发病等相应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也需关注并采取对应措施。
一、精神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成人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情绪,在睡眠中可能会出现磨牙现象。研究表明,约30%-40%的磨牙患者存在明显的精神压力相关因素,当人体处于压力环境时,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可能会出现紊乱,进而影响咀嚼肌的运动,导致磨牙。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工作竞争激烈的人群,磨牙发生率相对较高。
抑郁情绪:患有抑郁症的成人也较易出现磨牙情况。抑郁症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干扰咀嚼肌的正常调控,从而引发磨牙。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中磨牙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高出约2倍。
二、牙齿咬合因素
牙齿排列不齐:如果成人存在牙齿拥挤、牙齿错位、龅牙等牙齿排列不齐的情况,会导致牙齿咬合关系不正常。当上下牙齿在咬合时不能达到正常的均匀接触,就会产生咬合干扰,为了调整这种不正常的咬合状态,咀嚼肌会出现不自主的收缩,长期下来就容易引发磨牙。比如,一些牙齿严重拥挤的患者,在睡眠中可能会不自觉地通过磨牙来试图调整牙齿的位置以达到相对正常的咬合。
缺牙或假牙不合适:缺失牙齿后没有及时修复,或者佩戴的假牙不合适,都会破坏原有的咬合平衡。缺牙侧的咀嚼肌可能会过度收缩,而对侧由于咬合关系改变也会出现异常的肌肉活动,从而导致磨牙。例如,长期缺失一颗后牙的患者,其相邻牙齿可能会向缺牙间隙倾斜,导致咬合关系紊乱,进而引发磨牙;佩戴不合适假牙的患者,假牙与口腔组织的贴合度不好,也会引起咀嚼肌的异常运动,出现磨牙现象。
三、神经系统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大脑中的一些神经传导通路出现问题可能与磨牙有关。例如,脑干神经递质失衡可能会影响对咀嚼肌的调控。有研究发现,磨牙患者脑内的γ-氨基丁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可能降低,使得大脑对咀嚼肌的抑制作用减弱,从而导致咀嚼肌不自主收缩,引发磨牙。此外,某些脑部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等,也可能伴随磨牙症状,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正常调节。
睡眠障碍:患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睡眠障碍的成人,在睡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不畅、频繁觉醒等情况,这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进而导致咀嚼肌痉挛,出现磨牙。睡眠障碍会干扰正常的睡眠周期,使得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磨牙发生的可能性。
四、全身系统性疾病因素
胃肠功能紊乱:胃肠功能紊乱时,如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胃酸分泌异常等情况。这些胃肠道的不适会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到咀嚼肌,导致咀嚼肌收缩异常,引发磨牙。例如,有研究发现,约20%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伴有磨牙症状,胃肠道的异常刺激通过神经传导途径影响了口腔颌面区域的肌肉活动。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紊乱疾病也可能与磨牙有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进而影响咀嚼肌的运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磨牙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可能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双重影响所致。
五、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一些药物在服用后可能会产生磨牙的副作用。例如,某些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递质平衡或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导致磨牙。具体的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因药物而异,在使用这些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磨牙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用药。
六、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与吸烟:长期大量饮酒或吸烟的成人,磨牙发生率相对较高。酒精和烟草中的成分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进而干扰咀嚼肌的运动。例如,酒精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代谢,吸烟产生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这些都可能导致磨牙的发生。
咖啡因摄入过多:过量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等,会使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增加咀嚼肌的紧张度,从而容易引发磨牙。一般来说,每天摄入超过400mg咖啡因(约4杯咖啡)的人群,磨牙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对于成人经常磨牙的情况,首先应积极排查可能的诱因,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量饮酒吸烟和咖啡因摄入等;如果存在牙齿咬合问题,可到口腔科进行牙齿矫正或修复等治疗;对于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孕妇磨牙需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紧张,可通过适当放松心情等方式缓解;老年人则要关注是否存在全身疾病对磨牙的影响,及时就医排查相关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