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隐痛或胀痛,左下腹或下腹多见,进食后诱发、排便后缓解,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因结肠黏膜炎症致平滑肌痉挛等引起)、腹泻(大便次数多,可为稀便、糊状便等,儿童易脱水电解质紊乱,成人易营养不良,因肠道黏膜吸收分泌失调、蠕动加快所致)、便秘(排便困难、干结,数天一次,因肠道炎症致蠕动节律受影响);全身症状有乏力(长期炎症消耗能量,腹泻等致身体虚弱,儿童活动少,成人影响工作生活,因炎症增基础代谢率、营养吸收障碍致能量不足)、消瘦(肠道炎症致营养吸收受损,儿童影响生长发育,成人现营养不良表现,因肠道对营养物质吸收功能受损)、发热(多低热,部分高热,是身体对炎症免疫反应,肠道炎症重时炎性介质释放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儿童体温波动大易惊厥,老年不典型但状况易恶化);还有其他症状如黏液便(大便带黏液,量和性状反映炎症轻重,因结肠黏膜炎症致腺体分泌增加)、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直肠炎症刺激神经末梢致排便反射异常,不同年龄均可能出现,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社交)。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
慢性结肠炎患者腹痛情况多样,多数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部分患者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比如进食后可能会诱发腹痛,排便后有所缓解,但这种规律并非绝对。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人能较明确指出腹痛部位;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对肠道有一定影响,腹痛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还是以肠道本身炎症导致的疼痛机制为主。
从病理角度看,是由于结肠黏膜炎症刺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等引起疼痛。
2.腹泻
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糊状便,严重时可出现黏液便、脓血便。对于儿童患者,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因为儿童身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较快;成人患者长期慢性腹泻可能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结肠炎症使肠道黏膜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炎症刺激肠道加快蠕动,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
3.便秘
部分慢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便秘症状,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数天一次排便。这可能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肠道蠕动减慢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便秘表现不同,老年患者本身肠道功能衰退,再加上慢性结肠炎的影响,便秘可能更为明显;年轻患者如果生活方式不规律等,也可能在慢性结肠炎基础上出现便秘。
病理上是因为结肠炎症影响了肠道正常的蠕动节律,使得肠道传输粪便的速度减慢。
二、全身症状
1.乏力
慢性结肠炎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因为长期慢性炎症消耗身体能量,而且腹泻、营养吸收不良等因素也会导致身体处于虚弱状态。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不爱玩耍等;成人患者则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工作时容易疲劳,难以集中精力。
从能量代谢角度看,炎症反应会增加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消耗更多能量,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又不能及时补充能量,从而导致乏力。
2.消瘦
由于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长期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消瘦情况。儿童患者如果长期消瘦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标准;成年患者消瘦可能会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差等营养不良表现。
主要是因为肠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受损,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导致体重下降。
3.发热
一般慢性结肠炎患者多为低热,体温在37.5℃-38℃左右,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情况。发热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当肠道炎症较为严重时,体内的炎性介质释放增加,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儿童患者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而且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发热可能表现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但身体状况可能会迅速恶化。
三、其他症状
1.黏液便
患者大便中可带有黏液,这是因为结肠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黏液。黏液便的量和性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肠道炎症的轻重,一般炎症越重,黏液量可能越多。不同年龄人群黏液便的表现差异不大,但儿童患者家长可能更容易发现孩子大便性状的改变。
病理基础是结肠黏膜炎症导致腺体分泌增加,黏液排出增多。
2.里急后重
患者有排便不尽感,总是有想排便的感觉,但排便量很少。这是由于直肠炎症刺激直肠神经末梢,导致直肠频繁产生便意,而肠道内并没有太多粪便可排。里急后重症状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频繁去厕所,但每次排便量少,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成人患者则会影响工作和社交等活动。
主要是直肠炎症刺激直肠感受器,引起排便反射异常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