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药物因素(肾毒性药物)、外伤(泌尿系统外伤),不同病因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好发人群等方面各有特点。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肾炎
发病机制:多种原因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如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后)、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例如,链球菌感染后可引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出现血尿。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相关,成人则可能有多种病因。
临床表现:除了血尿外,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高血压等。儿童可能因水肿影响生活,成人则可能因高血压等并发症影响心脑血管等。
2.泌尿系统结石
发病机制:尿路结石形成与尿液中某些成分过饱和、尿路梗阻、感染等因素有关。例如,草酸钙结石是较为常见的类型,尿液中草酸、钙等成分排出过多,在尿路中沉积形成结石。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出现血尿。不同性别中,男性泌尿系统结石相对更常见,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结石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因代谢异常等原因发病的情况。
临床表现:肾、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肾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同时伴有血尿,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膀胱结石则可能有排尿中断等表现,也会出现血尿。
3.尿路感染
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感染,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病原体。细菌感染可导致尿路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从而引起血尿。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不同年龄女性都可能发病,而男性尿路感染相对较少,但在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等情况下也易发生尿路感染。
临床表现:除血尿外,还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伴有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儿童尿路感染可能表现不典型,如仅表现为发热、哭闹等。
二、全身性疾病
1.出血性疾病
发病机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从而出现血尿。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也可导致泌尿系统出血出现血尿。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血友病多为遗传性,儿童发病较多见。
临床表现:除血尿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还可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血友病则有关节出血、肌肉出血等表现,且有家族遗传史可寻。
2.心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如高血压肾病,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脏小动脉硬化,肾实质缺血,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血尿。心力衰竭时,肾脏灌注不足,也可能导致血尿等肾脏功能异常。不同年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老年人更易出现高血压相关的肾脏病变;心力衰竭可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等。
临床表现:高血压肾病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可伴有蛋白尿、水肿等;心力衰竭患者有心脏病史,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同时伴有血尿。
三、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
1.前列腺炎(男性)
发病机制: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前列腺,引起前列腺炎症,炎症可波及周围组织,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引起血尿。成年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中老年男性,长期久坐、不规律性生活等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除血尿外,可有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疼痛等表现。
2.盆腔炎(女性)
发病机制:女性盆腔器官感染炎症,炎症蔓延可波及泌尿系统,引起泌尿系统黏膜炎症,导致血尿。性生活活跃期女性易患盆腔炎,不同年龄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可能发病。
临床表现:除血尿外,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
四、药物因素
1.肾毒性药物
发病机制:某些药物具有肾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等)、某些化疗药物(如顺铂等),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等肾脏组织,导致血尿。不同年龄人群使用这些药物时需注意,儿童由于肾脏发育尚未完全,对肾毒性药物更敏感,应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和剂量;成人使用肾毒性药物时也需监测肾功能,避免不必要的肾损害。
临床表现:使用相关药物后出现血尿,同时可能伴有肾功能异常的其他表现,如尿量改变等。
五、外伤
1.泌尿系统外伤
发病机制:如腰部受到撞击等外伤,可导致肾脏、输尿管等泌尿系统器官损伤,引起血尿。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意外碰撞等受伤,成人可能因交通事故、工伤等受伤。
临床表现:有明确的外伤史,除血尿外,可能伴有腰部疼痛、腹部肿块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