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表示尿潜血试验弱阳性,即尿液中有极少量红细胞,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如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或病理性因素(如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肾小球肾炎)导致,需通过尿沉渣镜检、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肾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原因,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可休息后复查,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则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处理时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尿潜血“+-”的含义
尿潜血“+-”表示尿潜血试验结果为弱阳性,即尿液中存在极少量的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尿潜血试验应为阴性。出现弱阳性结果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需结合其他检查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二、可能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弱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使肾脏血管痉挛或受到机械性损伤,导致少量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长跑、打篮球等剧烈运动后,部分人会出现短暂的尿潜血弱阳性,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后的反应可能不同,年轻人身体机能较好,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则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恢复,且恢复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尿液变化。
2.女性生理期:女性生理期时,经血可能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潜血弱阳性。此时要注意区分是经血污染还是泌尿系统本身问题,一般在月经结束后复查尿液,若尿潜血转为阴性,则多为生理期污染所致。不同年龄女性生理期情况不同,青春期女性月经周期可能不太规律,更年期女性月经紊乱,都需要特别注意区分尿液污染原因。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泌尿系统结石可损伤尿路黏膜,引起红细胞少量渗出,导致尿潜血弱阳性。例如肾结石患者,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可能划伤尿路黏膜,出现尿潜血弱阳性。不同年龄人群结石发生率不同,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儿童也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等原因患结石。
2.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使尿路黏膜充血、水肿,有少量红细胞渗出,可出现尿潜血弱阳性。如膀胱炎患者,除了尿潜血弱阳性外,还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不同年龄段泌尿系统感染的诱因不同,儿童可能因不注意个人卫生等原因感染;老年人则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
3.肾小球肾炎: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会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导致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出现尿潜血弱阳性。例如IgA肾病是常见的肾小球肾炎类型,多见于青少年和中青年。不同年龄肾小球肾炎的类型和预后有所不同,儿童肾小球肾炎相对更易恢复,但也需重视治疗;老年人肾小球肾炎治疗相对复杂,预后可能较差。
三、进一步的检查与应对措施
(一)进一步检查
1.尿沉渣镜检: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数量等,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是肾小球源性血尿,多提示肾脏本身的病变;如果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能是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人群尿沉渣镜检的操作和结果判断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需要更耐心的操作配合。
2.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排查是否存在结石、肿瘤、先天性畸形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超声检查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儿童超声检查需注意避免过度辐射,选择合适的检查参数;老年人可能因肥胖等原因影响超声检查效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如果肾功能出现异常,结合尿潜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同年龄人群肾功能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肾功能还在发育中,与成人不同。
(二)应对措施
1.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对于剧烈运动引起的尿潜血弱阳性,休息一段时间后复查尿液,一般可恢复正常。女性生理期导致的尿潜血弱阳性,月经结束后复查,若仍异常再进一步检查。不同年龄人群休息和观察的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年轻人休息1-2天可能就可复查,老年人可能需要3-5天甚至更长时间。
2.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如果是泌尿系统结石引起,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等采取相应治疗,如较小的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适当运动促进排出,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需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肾小球肾炎则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儿童)或机体耐受性(老年人)的影响,儿童用药需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老年人用药需注意药物的肝肾功能代谢等问题。
总之,尿潜血“+-”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尿潜血“+-”时,处理方式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以保障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