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分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等类型,由雌激素水平过高、炎症刺激等因素引起,有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等表现,可通过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后需注意休息、观察出血、预防感染、定期复查,大多数良性预后较好,部分有复发或恶变可能。
一、子宫息肉的定义
子宫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单个或多个生长,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多突出于子宫腔内。
二、子宫息肉的常见类型
1.子宫内膜息肉:最为常见,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与雌激素水平过高和长期炎症刺激有关。
2.宫颈息肉:宫颈管腺体和间质的局限性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形成息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使宫颈黏膜增生,加上子宫有排除异物的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此外,宫颈感染也可能与宫颈息肉的发生有关。
三、子宫息肉的发病原因
1.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雌激素刺激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易形成息肉。例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都可能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对于育龄期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能引起雌激素水平紊乱,增加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风险。
2.炎症刺激:长期妇科炎症如阴道炎、宫颈炎等,炎症长期刺激子宫内膜或宫颈黏膜,导致局部组织增生形成息肉。比如,不注意个人卫生、经期性生活等都可能引发炎症,进而增加子宫息肉的发生几率。
3.其他因素:年龄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息肉的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肥胖等也可能与子宫息肉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肥胖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高血压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影响子宫组织的代谢等,增加息肉形成的可能性。
四、子宫息肉的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出血: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绝经后女性可能出现绝经后阴道出血。例如,有些患者可能月经周期原本规律,但经量较前明显增多,经期延长至10天以上;还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两次月经之间的少量阴道出血。
2.白带异常:白带增多,可能出现白带夹杂血丝的情况。如果息肉合并感染,白带可呈脓性,有异味。
3.不孕: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如果长期不孕且排除了其他常见不孕因素,需考虑子宫息肉的可能。
4.宫颈息肉特殊表现:宫颈息肉患者可能在妇科检查时发现宫颈口有单个或多个红色、质软而脆的赘生物,易出血。
五、子宫息肉的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以及宫颈、阴道等情况,初步发现异常。
2.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腔内情况,发现是否有息肉样回声,有助于初步诊断,但有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或假阴性。例如,较小的息肉可能超声难以发现。
3.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等,并可在宫腔镜下直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
六、子宫息肉的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息肉,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如果无恶变征象,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因为部分小息肉可能会自行消退。
2.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子宫息肉患者。通过宫腔镜将息肉切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妊娠结局一般较好,但仍需注意术后子宫恢复情况以及再次发生息肉的可能。
宫颈息肉摘除术:对于宫颈息肉,可在妇科门诊进行摘除,术后将切除的息肉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七、子宫息肉治疗后的注意事项及预后
1.注意事项
术后休息与活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患者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休息1-2周。宫颈息肉摘除术后休息时间相对较短,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活动。
阴道出血观察:术后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不超过一周。如果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出血时间超过一周,需及时就医。
预防感染:术后可根据情况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盆浴。
定期复查:即使进行了手术治疗,子宫息肉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患者需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术后3-6个月复查超声等检查,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息肉复发。
2.预后:大多数子宫息肉为良性病变,经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如果息肉有恶变倾向或术后复发,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术后怀孕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因为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妊娠结局,如导致流产等,但通过规范的孕期管理,大部分可顺利妊娠至足月。对于绝经后女性,虽然息肉恶变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重视定期复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