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20岁以下少见。发病与激素水平、遗传因素有关。有月经改变、腹部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等表现,通过超声检查等诊断。治疗有随访观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需关注月经和生育,绝经后女性要防肌瘤恶变,特殊体质女性治疗需评估风险。
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
激素水平:雌激素与孕激素可能促进子宫肌瘤的生长。子宫肌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含量明显高于正常肌组织,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女性激素相关。育龄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相对较高,较易发生子宫肌瘤;而绝经后女性肌瘤多可萎缩、消退。
遗传因素: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有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易感性在子宫肌瘤发病中起作用。比如某些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相关。
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
症状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大的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肌瘤可能使肿瘤附近的静脉受挤压,导致子宫内膜静脉丛充血与扩张,从而引起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随肌瘤逐渐增大,经期延长。长期经量增多可导致继发贫血,出现乏力、心悸等症状。
腹部包块: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当肌瘤逐渐增大使子宫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时可从腹部触及。清晨膀胱充盈时,子宫位置上移,更易触及。
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致使白带增多;子宫黏膜下肌瘤一旦感染,可有大量脓性白带。若有溃烂、坏死、出血时,可有血性或脓血性、有恶臭的阴道流液。
压迫症状:子宫前壁下段肌瘤可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宫颈肌瘤可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后壁肌瘤(尤其峡部或宫颈后唇肌瘤)可压迫直肠导致便秘、里急后重感;阔韧带肌瘤或宫颈巨型肌瘤向侧方发展,嵌入盆腔内压迫输尿管使上尿路梗阻,形成输尿管扩张甚至发生肾盂积水。
体征:与肌瘤大小、位置、数目及有无变性相关。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单个实质性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相连。黏膜下肌瘤位于宫腔内者子宫均匀增大,脱出宫颈口外时,可见到或触及肌瘤,表面光滑,伴感染时表面有渗出液覆盖或溃疡形成,质地较硬。
子宫肌瘤的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能显示子宫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数目、部位、大小及肌瘤内部是否均匀或液化、囊变等。超声检查既有助于诊断子宫肌瘤,并为区别子宫肌瘤是否有变性提供参考,又可与卵巢肿瘤或其他盆腔肿块鉴别。
磁共振成像(MRI):一般情况下,超声检查已能明确诊断子宫肌瘤,MRI不是诊断子宫肌瘤的必需检查。但对于肌瘤有恶变可能者、诊断不明确的盆腔肿块和鉴别诊断困难的子宫阔韧带肌瘤等,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宫腔形态、有无黏膜下肌瘤及其大小、位置,对黏膜下肌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子宫肌瘤的治疗
随访观察:适用于无症状肌瘤,尤其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随访一次,若出现症状可考虑进一步治疗。因为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症状也会减轻。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患者,随访观察是重要的处理方式。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可抑制垂体-卵巢轴,降低雌激素水平,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但停药后肌瘤可逐渐增大恢复至原来大小。还有米非司酮,可作为术前用药或提前绝经使用,但不宜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适用于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能确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肌瘤生长较快,怀疑有恶变者。手术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可经腹或腹腔镜下进行,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经腹、经阴道或宫腔镜及腹腔镜下进行。
不同人群子宫肌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若发现子宫肌瘤,需关注月经情况及生育需求。若有生育计划,需评估肌瘤对妊娠的影响,如黏膜下肌瘤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导致不孕或流产,肌壁间肌瘤较大时可能影响子宫形态,增加妊娠中晚期流产、早产等风险。需定期监测肌瘤大小及妊娠过程中的情况。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肌瘤多会萎缩,但仍需定期复查,因为极少数肌瘤有恶变可能。若绝经后肌瘤不萎缩反而增大,需警惕恶变可能,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特殊体质女性: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女性,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手术治疗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药物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