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隐血是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有红细胞但肉眼不可见的情况,由血红蛋白含铁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检测而来,有生理性(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和病理性(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结石、肿瘤、感染,全身性疾病如血液、自身免疫病)原因,需通过影像学、尿液红细胞形态检查诊断,不同人群(儿童、女性、男性、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尿隐血的定义及检测原理
尿隐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的一种情况。尿常规中的隐血试验主要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催化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色原物质而显色来进行检测。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尿隐血。例如,进行马拉松长跑等运动时,肾脏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机械性损伤,导致少量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这种情况在健康人群中较为常见,一般休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隐血检测呈阳性。此时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标本的时间,尽量避开生理期。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炎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可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例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表现,其中血尿可表现为尿隐血阳性。
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中移动时,可能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红细胞渗出。如肾结石患者,结石刺激肾盂或输尿管黏膜,引起黏膜出血,从而出现尿隐血。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尿隐血常伴有腰痛、腹痛等症状,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表面的组织容易坏死、脱落,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例如,膀胱癌患者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尿隐血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泌尿系统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等。细菌感染引起泌尿系统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泌尿系统感染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尿液检查还可能发现白细胞增多等情况。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身体多部位出血,包括泌尿系统出血,从而出现尿隐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障碍,容易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以及血尿等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等多个脏器,导致肾脏损伤,出现尿隐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了尿隐血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用于观察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有无结石、肿瘤等病变。例如,对于肾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集合系统内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后方声影。
2.CT检查:对于泌尿系统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脏器的形态、结构以及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例如,对于肾癌,CT检查可发现肾脏实质内的占位性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尿液红细胞形态检查
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红细胞形态多为畸形,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如果红细胞形态正常或接近正常,多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疾病。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隐血需要特别重视。例如,儿童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等因素有关,如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童尿隐血时,除了进行上述常规检查外,还需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无水肿、高血压等表现。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用药安全,避免使用可能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二)女性
女性生理期出现尿隐血是相对常见的生理性情况,但如果非生理期出现尿隐血,则需要考虑泌尿系统疾病等病理性因素。女性在进行尿隐血检查时,要注意留取标本的正确性,避开生理期。如果怀疑有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
(三)男性
男性出现尿隐血需要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等疾病的可能。例如,中老年男性膀胱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当出现尿隐血时,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膀胱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四)老年人
老年人尿隐血可能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高血压可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肾病,这些都可能导致尿隐血。老年人出现尿隐血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同时,老年人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