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手术后需从伤口、体位、活动、饮食、病情等多方面护理,低龄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护理各有特殊注意事项,要密切观察相关情况保障小儿恢复。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异常;体位术后早期有要求且要避免增加腹压;活动早期限制、逐渐增加;饮食按时间和原则进行;病情要观察生命体征和疝气复发情况;低龄婴幼儿护理更精心,有基础疾病小儿要结合基础病护理。
一、伤口护理
1.保持清洁干燥
小儿疝气手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确保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果发现敷料被渗血、渗液污染,应及时更换敷料,防止伤口感染。这是因为小儿的皮肤相对娇嫩,且术后抵抗力相对较弱,伤口感染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恢复。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避免其用手抓挠伤口,若孩子不小心抓掉敷料,需立即重新消毒并覆盖新的无菌敷料。
2.观察伤口异常情况
留意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化脓等现象。一旦出现伤口红肿范围扩大、渗液增多且伴有异味、局部发热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小儿疝气手术伤口若感染,恢复时间会延长,还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体位护理
1.术后早期体位
一般术后6小时内让孩子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这是基于小儿术后吞咽反射不完善,呕吐物容易堵塞气道的考虑。
6小时后可根据孩子情况适当调整体位,如采取半卧位,将上半身抬高30°-50°,这样有利于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同时也有助于呼吸和引流。
2.避免增加腹压的体位
要注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导致疝气复发。比如,家长要尽量安抚小儿,减少其哭闹,对于有便秘倾向的小儿,可通过调整饮食等方式预防便秘,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避免孩子用力排便时腹压升高影响手术效果。
三、活动护理
1.早期活动限制
术后短期内要限制孩子的剧烈活动,如跑跳、攀爬等。一般建议术后1-2周内活动量不宜过大,以安静休息为主。这是因为过早进行剧烈活动可能会使腹部切口受到牵拉,影响伤口愈合,甚至导致疝气复发。
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减少其不必要的翻动和抱动频率,但也需适当帮助孩子翻身,防止长时间卧位引起压疮等问题。
2.逐渐增加活动量
在术后恢复一段时间后,可逐渐增加孩子的活动量,如在家长看护下进行缓慢的行走等活动。但仍要注意避免孩子过度劳累,活动过程中要观察孩子的反应,若出现不适要及时停止活动。
四、饮食护理
1.术后饮食时间
一般小儿疝气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的情况较多,术后需待孩子麻醉清醒、胃肠蠕动恢复(表现为有排气)后再开始进食。开始进食时应先给予少量温水,若无呕吐等不适,可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母乳、配方奶、米汤等。这是因为胃肠蠕动未恢复时进食可能会引起呕吐、腹胀等不适。
2.术后饮食原则
术后饮食要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逐渐增加饮食的种类和量。可适当多给孩子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等,以促进伤口愈合,但要注意烹饪方式要清淡,避免过于油腻。同时,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防止便秘。对于婴幼儿的喂养,要注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
五、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小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小儿术后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多为吸收热。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同时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萎靡、哭闹不止等,要考虑感染等情况。心率、呼吸、血压若出现异常波动,也需及时排查原因,因为小儿术后身体处于相对脆弱状态,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都可能提示存在问题。
2.疝气复发观察
注意观察孩子手术部位是否有异常隆起等情况,警惕疝气复发。如果发现孩子在术后一段时间后,手术侧阴囊或腹股沟区又出现类似疝气的包块,且孩子有哭闹、局部不适等表现,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因为小儿疝气复发可能需要再次治疗,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低龄婴幼儿
低龄婴幼儿术后护理更需精心。由于其表达能力差,家长要更加密切关注孩子的伤口、饮食、活动等情况。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对孩子造成额外的刺激。例如,在更换尿布时要小心操作,防止碰到手术部位引起孩子不适。同时,要按照儿科护理的特殊要求,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伤口护理等操作。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
如果小儿在疝气手术前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术后护理要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相关观察和护理。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要密切观察其心率、呼吸等情况,因为术后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对于营养不良的小儿,要保证其营养摄入,促进伤口更好地愈合,同时要根据基础疾病的特点调整护理措施,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要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