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性肾损害、肾动脉狭窄等,有肾功能减退及原发病相关表现,可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肾功能检查诊断,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严重时需肾脏替代治疗。
一、常见病因
1.先天性肾发育不全
胎儿时期肾脏发育异常,导致出生后肾脏体积较正常明显缩小。这种情况在胚胎发育早期就已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等有关,在儿童中相对较常见,患儿从幼年时期可能就存在肾脏功能相对不足的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可能逐渐进展性减退。
2.慢性肾小球肾炎
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肾小球逐渐硬化、肾小管萎缩等。例如,一些患者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年,炎症持续损伤肾脏结构,使得肾脏组织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肾脏体积缩小。在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绝对差异,但长期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更易出现肾萎缩情况,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伤。
3.高血压性肾损害
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引起肾小动脉硬化,进而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和组织结构。随着病情进展,肾脏实质逐渐萎缩。多见于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年龄较大的患者相对更易发生,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但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肾萎缩发生风险更高。
4.肾动脉狭窄
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导致肾脏缺血性萎缩。可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在年轻人中也有出现,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肾动脉狭窄会影响肾脏血流,进而影响肾脏结构和功能。
二、临床表现
1.肾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尿量改变,早期可能尿量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还可能出现乏力、疲倦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肾脏功能减退,不能正常排出代谢废物,体内毒素积聚影响全身状态,在各个年龄段患者中均可能出现,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等,因为肾脏功能影响了身体代谢和营养物质的正常调节。
2.原发病相关表现
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可能伴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尿中可出现泡沫增多(提示蛋白尿)、尿液颜色发红(提示血尿);高血压性肾损害引起的肾萎缩,患者多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可能伴有头晕、头痛等高血压相关症状;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萎缩,可能在腹部听到血管杂音等。
三、检查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测量肾脏的长、宽、厚等径线来初步判断肾脏体积大小。通过超声还能观察肾脏的实质回声等情况,正常肾脏实质回声均匀,肾萎缩时实质回声可能增强,肾脏体积缩小。在儿童和成人中均可进行超声检查,儿童检查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根据儿童身体特点调整检查参数等。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测量肾脏体积,还可以清晰显示肾脏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肾脏内部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肿瘤、结石等同时存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儿童由于对辐射更敏感,要严格掌握检查适应证和控制辐射剂量。
磁共振成像(MRI):对肾脏结构显示清晰,且无辐射,对于一些不适合做CT检查的患者(如对造影剂过敏等)可选择MRI检查。在各个年龄段患者中均可应用,尤其在儿童和对辐射敏感的人群中优势更明显。
2.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测定:血肌酐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尿素氮也与肾脏排泄功能相关。当肾萎缩导致肾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和尿素氮会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儿童的血肌酐、尿素氮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异常,例如新生儿血肌酐正常范围低于儿童和成人,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四、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
如果是慢性肾小球肾炎,要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控制蛋白尿等;高血压性肾损害则需要积极控制血压,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一般建议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老年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不能过低;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萎缩,可根据狭窄的原因和程度选择介入治疗(如放置支架等)或手术治疗来改善肾脏血液供应。
2.肾脏替代治疗
当肾萎缩导致肾功能严重衰竭时,可能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血液透析需要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治疗,腹膜透析可在家中进行,但需要患者掌握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肾脏替代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求等,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但需要合适的供体,且术后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